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刘言史
编辑:浩

刘言史为唐代诗人、藏书家,邯郸市(今属河北省)人。刘言史年轻时就很看重气节,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后来他成了冀镇节度使王武俊的幕僚,很受王武俊的器重。有一次王武俊去打猎,一箭射中了两只野鸭,刘言史当场就写了一首《射鸭歌》献给他。王武俊因此向朝廷上表,举荐刘言史做官。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枣强县令,但刘言史借口生病推辞不去。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称他为“刘枣强”。李适贞元年间,刘言史曾游泽潞、南平南康郡、岭南等地。李纯元和初年隐居洛中。元和六年(811),李夷简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因与刘言史少时交好,遂请刘言史为汉南幕宾,后置司空掾。一年后,奏请朝廷给他正式授官,诏书下达时,刘言史已无疾而卒。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他死后,孟郊写了《哭刘言史》诗,有句:“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称赞他的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其美丽恢赡,自李贺外,世莫能比。”《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言史歌诗》6卷。《全唐诗》卷468存其诗1卷。

人物生平

刘言史的籍贯亦有多个说法,一说洛阳市,一说赵州(现河南赵县),一说邯郸市。根据其诗《泊花石浦》中“杜鹃啼断回家梦,半在邯郸驿树中”一句,似可认定邯郸说较为准确。赵州和邯郸距离甚近,赵州(现赵县)可能是刘言史的郡望。

刘言史生年已不可确考。根据《刘枣强碑》中“(李夷简)少与先生游”的记载,可以肯定,刘言史年岁应与李夷简相仿,李夷简生于天宝十二载(753),刘言史当生于此时前后,可能稍早。

刘言史少时经历已经不可确考,《唐才子传》说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皇室宗亲李夷简在少时与其交游,可见其家室不凡,少时经历了一段时间优渥的生活。刘言史之后的生活出现了一点争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谓其未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现考刘言史贬谪之后所作感怀自己年少经历的诗歌《偶题二首》,其中有“金榜荣名俱尽失”一句,可见,刘言史应该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否则就不会有“金榜荣名”之说了。科举高中之后,刘言史迎来了一段京城生活,并创作了一系列早期诗歌。其后,刘言史迎来了人生的一大挫折,遭贬外放至岭南,说是流放,亦不为过。岭南时期,迎来他的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刘言史还在期间的漫游中结识了孟郊清江上人等知名诗人,交游终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贬谪生活之后,刘言史重新走上仕途。据《刘枣强碑》载:“王武俊之节制镇冀也,先生造之”。“节制镇冀”即成德军节度使,据《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二《王武俊传》记载,王武俊于兴元元年(784)被授予成德军节度使。也就是说,刘言史于此年前往王武俊军中为幕僚。王武俊相当敬重刘言史,有一次王武俊去打猎,一箭射中了两只野鸭,刘言史当场就写了一首《射鸭歌》献给他。王武俊因此向朝廷上表,举荐刘言史做官。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枣强县令,但刘言史借口生病推辞不去。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称他为“刘枣强”。

入王武俊幕期间,刘言史有多次出游经历。曾游泽潞、南平南康郡、岭南等地,并可以确定刘言史曾在元和二年(807)前后前往洛阳市孟郊相会,并写下了《北原情三首》等诗作。李纯元和初年隐居洛中。

元和六年(811),晚年的刘言史接受李夷简的邀请,前往汉南(即山南东道)节度使驻地襄阳市。刘言史后为李夷简帐下司功掾,直至病逝。一年后,奏请朝廷给他正式授官,诏书下达时,刘言史已无疾而卒。

刘言史之卒年,可推断出具体年份是元和七年(812年)。一则由孟郊《哭刘言史》诗:"今日果成死,葬襄之南洛河。洛岸远相吊,洒泪双滂沱。"可知孟郊在刘言史死时身在洛阳市,隔着洛河远吊刘言史。据孟郊年谱,孟郊从元和初年到元和九年都在洛阳,孟郊于元和九年(814年)八月去世。那么此诗当作于元和九年以前,也就是说刘言史卒年不会晚于元和九年。

刘言史葬于襄阳市,且其身后事是李夷简操办的。而据《唐方镇年表》记载,李夷简在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庚午调任检校礼部尚书,兼任襄州大都督府长史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年)正月癸未,又调任成都市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所以刘言史之卒年又可进一步推断为811年至812年。又刘言史有诗《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上巳日为上巳节,而李夷简是元和六年四月才迁襄阳,所以此诗应当作于元和七年的上巳日,刘言史不可能卒于元和六年,也就可以推断出刘言史卒于元和七年。刘言史死后,孟郊写了《哭刘言史》诗,有句:“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称赞他的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其美丽恢赡,自李贺外,世莫能比。”

人物生活

刘言史的家庭成员,从其现存诗中考察,知其有一姐,多弟,多子。

刘言史有一姐。刘言史有诗《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诗题中出现"姊夫"字眼可证。姊夫即姐姐的丈夫,曾任云安令。

刘言史有弟。刘言史诗《题十三弟竹园》:"绕屋扶疏耸翠茎,苔滋粉漾有幽情。丹阳万户春光静,独自君家秋雨声。"诗题中出现"十三弟"字眼可证。又,《题源分竹亭》:"绕屋扶疏千万竿,年年相诱独行看。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对比上述两首诗,都以"竹"为描写对象,而且在用语上有相似之处,由此推测,这两首诗应该作于同一地,后一首诗中"源分"二字或为其十三弟名,既然出现"十三"这一次序,可知刘言史不止一弟。

刘言史有子。刘言史诗《扶病春亭》:"强梳稀发着纶巾,舍杖空行试病身。花间自欲徘徊立,稚子牵衣不许人。"诗中出现"稚子"字眼可证。稚子即幼子,由此推测,刘言史不止一子。

人物交往

刘言史一生仕途坎坷,虽然求仕无成,但其交游甚广,结交之人甚多,其中不乏朝廷官员、当时名流、文人墨客,以及僧侣道士。其诗题中有涉及到有史料记载可进行考据的人的主要有王武俊孟郊、王抱玉、李夷简、清江上人、樊泽等。

主要作品

清代彭定求等《全唐诗》中收录刘言史诗歌一卷,计得六十九题八十首,这是能见的刘言史的全部作品。刘言史的诗歌大体可分为山水咏物诗、咏怀诗、社会现实类诗歌三种,其中山水咏物诗数量最多,共计五十多首;咏怀诗有二十四首,社会现实诗五首。

其主要作品目录:

《寻花》《放萤怨》《竹里梅》《立秋》《玉京词》《立秋日》《林中独醒》《别落花》《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潇湘游》《登甘露台》《右军墨池》《嘉兴社日》《看山木瓜花二首》《越井台望》《赠童尼》《读故友于君集》《偶题》《偶题二首》《七夕歌》《扶病春亭》《题源分竹亭》《僧檐前独竹咏》《春过赵墟》《泊花石浦》《北原情三首》《席上赠李尹》《夜入简子古城》《初下东周赠孟郊》《山寺看海榴花》《病中客散复言怀》《夜泊润州江口》《春游曲》《买花谣》《闻崔倚旅葬》《山中喜崔补阙见寻》《桂江中题香顶台》《桂江逢王使君旅榇归》《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冬日峡中旅泊》《乐府杂词三首》《杂曲歌辞·乐府二首》《送僧归山》《病僧二首》《伤清江上人》《弼公院问病》《奉酬》《苦妇词》《过春秋峡》《江陵客舍留别樊尚书》《送人随姊夫任云安令》《代胡僧留别》《赠成炼师四首》《送婆罗门归本国》《牧马泉》《长门怨》《恸柳论》《惜花》《赋蕃子牧马》《题茅山仙台药院》《题十三弟竹园》《题王况故居》等。

山水咏物诗

刘言史的山水咏物诗是其现存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一些佳作。刘言史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地,当地风物都在刘言史的山水诗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其《立秋》云: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全诗精华全在后两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首先二句对仗工稳,无可挑剔;其次用词精当,前句一个“收”字颇为精妙,不仅体现了物候的变化,更为这种变化增添了悠然的韵态和情致。夏天诸般景致,一个“夏色”尽皆囊括其中。后句精华全在一个“动”字,常态为叶动而声起,如苏轼词《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而此句一反常人,非叶动发声,而是秋声已在,木叶引之,令人耳目一新。一句之内,匠心独运,于平常中现不平,堪为点石成金之句;最后两句意境不凡,前句景象开阔,高飞在上,后句凝境于物,沉淀而下,可谓先天下而后秋毫,大小兼当,构造出一个浑融的意境。

咏怀诗

刘言史的咏怀诗大约有二十四首。虽然刘言史一生平安,但是贬谪外放的经历,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给他的咏怀诗带来了隐逸避世的倾向,有较多的佛道两家的思想。如其《放萤怨》云:

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

架中科斗万馀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

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

那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

欲放时,泪沾裳。冲篱落,千点光。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形式跳脱而自然,诗歌内容和思想却显得比较沉重。少年时期曾经聚萤火虫读书,今已白头,架上书籍仍在,诗人自己却功名难就,故开囊放萤,以示不复读书,只求半生逍遥。董仲舒曾有三年不窥园,可是诗人年老体弱,雄心不再,只得酩酊求醉。虽志已在逍遥,但是真到放萤之时,诗人心中的怨苦感慨,不言而明。末两句勾勒出孤老之人垂泪,身前萤火千点的哀怨画面,读之不免落泪。整首诗意境幽寂,于寂寥的场景之中盛放一生的悲苦与不甘。

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刘言史反映社会现实类诗歌在其诗歌创作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刘言史虽然生活无忧,但是四处奔波、寄人篱下,因而不可避免的与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凭借诗人的体验和技巧、构思、感情,必有佳作。所存五首此类著作几乎都可称佳作。

如其《苦妇词》云:

地远易骄崇,用刑匪精研。

哀哉苦妇身,夫死百殃缠。

草草催出门,衣堕发披肩。

独随军吏行,当夕余欲迁。

来时已厌生,到此自不全。

临江卧黄砂,二子死在边。

气哕不发声,背头血涓涓。

有时强为言,只是尤青天。

稿蓐无一枝,冷气两悬悬。

穷荒夷教卑,骨肉病弃捐。

况非本族音,肌露谁为怜。

事痛感行宾,住得贪程船。

必当负严法,岂有胎孕篇。

游畋复释麋,羔兔尚免鹯。

何处摈逐深,一罪三见颠。

校尉勋望重,幕府才且贤。

兰裙间珠履,食玉处花筵。

但勿轻所暗,莫虑无人焉。

这首诗作于诗人贬谪到岭南的时期,描写的是一位南荒的贫苦妇人的经历。首二句点明了妇人悲惨的身世和处境∶地处南荒,社会混乱不堪,丈夫早亡,而自己百病缠身。她大早上被威逼出门,是衣裳凌乱,面容枯槁,只能随着残暴的军吏跌跌撞撞的前行。遭受如此暴行,妇人早已遍体鳞伤,而且两个儿子也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一命呜呼。诗人怀着血泪写下当时的惨状∶有气无力的妇女,满身血污,勉强说句话,也只能寄望苍天。更因为苦妇并非汉族,遭受了更加严酷的对待,"穷荒夷教卑,骨肉病弃捐。况非本族音,肌露谁为怜。"到此,诗人全方位的展示了一位悲惨至极的苦妇形象,那么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到底是谁的责任?诗人将矛头指向了统治者∶"校尉勋望重,幕府才且贤。兰裙间珠履,食玉处花筵。"统治者和平民对比如此鲜明,下层人民悲惨如斯的生活,帝王与官吏又怎能安享富贵和赞颂呢?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告诫∶"但勿轻所暗,莫虑无人焉。"

全诗以悲生愤,悲愤相加,苦妇的遭遇,可谓句句血泪,令人闻之肠断。百姓的号哭,黑暗的社会,在诗歌中展现无遗,在唐代描写平民的诗歌中,具有典型性。

刘言史的另外四篇反映社会现实类诗歌,也都极具艺术张力

随着盛唐的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中唐的相当一部分诗人的笔触开始伸向普通百姓的生活,描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惨遭遇,控诉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与杜甫相比,刘言史的思想境界与炼字造景或有不足,但是《苦妇词》里的苦妇形象,与《石壕吏》中的老妇形象,同样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并无高下之分。

重要争议

《全唐诗》卷首语疑问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刘言史”目下称:“刘言史,邯郸人,与李贺同时。歌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县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后客汉南,李夷简司空掾,寻卒。歌诗六卷,今编一卷。”

文中涉及刘言史著述情况的表述为“歌诗六卷,今编一卷”,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这句话有歧义。既然称“歌诗六卷”,又何言“今编一卷”不免使人怀疑有“择取”的可能。事实上,《全唐诗》是唐代诗歌的汇编,集中了当时很多学者来完成,其编撰宗旨以追求完备详赡为目标,断然不会有择取的可能(其中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相悖的作品除外)。并且,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到清代康熙,刘言史的诗歌仅存一卷八十首的数量,所以,“卷首语”的表述语义指向不明。

三首诗释疑

刘言史的诗中,有三首值得商榷:一是《奉酬》,本诗又题李翱作,题名为《奉酬刘言史宴光风亭》。从诗题上看,本诗属于李翱的可能性较大。二是《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本诗又题王言史作,误。按《全唐诗》中作者并无王言史,应是"刘"讹作"王"。三是《嘉兴社日》。本诗又题李商隐作,诗云:

消渴天涯寄病身,临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

首句"消渴天涯寄病身"可以作为本诗属于刘言史的一个旁证。"天涯"指诗人一生漂泊四方,"病身"指诗人身患"消渴"病,也泛指身体状态差。无疑,这两点都与刘言史的人生暗合。一方面,刘言史行迹极广,据不完全统计,其一生到过的地方有岭南、洛阳市、茅山、潇湘、潞州区长安邯郸市、润州、处州等,这与"天涯"的提法相应;另一方面,刘言史一生贫病常伴左右,试看下面的诗句:

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

那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

强疏稀发着纶巾,舍杖空行试病身。

华发离披卧满头,暗虫衰草入乡愁。

金榜荣名俱失尽,病身为庶更投魑。

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

信陵门馆下,多病有归思。

这些例证说明诗人一生贫病交加,与"病身"的提法相应。清代冯浩称:"徐笺本据《岁时杂咏》收《嘉兴社日》七绝,而曰亦见《刘言史集》。考《全唐诗》小序,刘言史邯郸人,初客镇冀,后客汉南,其集中有润州、处州之作,则当经嘉兴市矣。义山虽有江东之游,未知至嘉兴否?且诸集本皆不载也。"由此可知,除了《岁时杂咏》将此诗归为李商隐作,历代李商隐诗集中并未收录,本诗应属于刘言史作。

轶事典故

刘言史与王武俊为文武之会

冀州节度使王武俊颇好诗文,待刘言史特加敬重。他们曾一同出猎,王武俊一箭射中两只野鸭,言史为作《射鸭歌》以颂之,时人以为此诗可与祢衡《鹦鹉赋》媲美。皮日休刘枣强碑》:“武俊性雄健,颇好词艺,一见先生,遂加异敬,将署之宾位,先生辞免。武俊善骑射,载先生以贰乘,逞其艺于野。武俊先骑,惊双鸭起于蒲稗间,武俊控弦,弦不再发,双鸭联毙于地。武俊欢甚,命先生曰:‘某之伎如是,先生之词如是,可谓文武之会矣。何不出一言以赞邪?’先生由是马上草《射鸭歌》,以示武俊。议者以为祢正平《鹦鹉赋》之类也。”

刘枣强

王武俊,据《旧唐书》列传所载,王武俊本是契丹人,原名叫没诺干。上元中,王武俊是当时的恒州刺史李宝臣手下的一名裨将。宝应元年(762),王武俊"兼御史中丞"。建中三年(782年),"授武俊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恆冀都团练观察使。"刘言史在《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一诗中自注云:"王中丞,武俊也。"既然称武俊为"中丞"而不是"尚书",可见其时当在建中三年以前,又碑文云"王武俊之节制镇冀也,先生造之,武俊奏请官先生,诏授枣强令。"当是王武俊主恆冀之事,即王担任恒州刺史之后,因此推断刘言史应当在王武俊身边逗留了一段时间。

可推断武俊想收言史为太子宾客幕僚,但是言史拒绝了。武俊于是又为他"奏请官先生,诏授枣强县令",皇帝下诏任命他为枣强县令,但刘言史借口生病推辞不去。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称他为“刘枣强”。刘言史三番五次拒绝王武俊,这与他四处漫游以期实现理想抱负的志向相矛盾。据《唐方镇年表》所载,武俊在建中三年谋反,高贤达分析,刘言史可能是知道王武俊想要谋逆而不愿意跟随王武俊,"武俊谋反一事,刘言史或事先知晓,从'先生造之'看,刘言史是主动依附王武俊的,本希望求一寄身之所,未曾料想王武俊有大逆行为,刘言史或为避祸保身,或为非议王武俊谋逆行径,总之,这可成为其不就枣强县令的原因。"

藏书之事

刘言史藏书之事,载于刘言史《放萤怨》诗中,道:“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架中科斗万馀卷,一字千回重照见。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那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欲放时,泪沾裳。冲篱落,千点光。”由是而知,其藏有万卷之书。

相关纪念

唐枣强令刘言史墓,在襄阳市城郭外五里,由皮日休撰写墓志铭,记述了一个清贫自守、刚正不阿的襄阳士子形象。

评价

王国维曾说:"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讲求"意境"和含蓄之美,而刘言史在言浅意深、言外之意等诗歌艺术上的突出表现,正与之呼应,其创作中的虚实相谐亦与绘画中的"留白"艺术相契,从而成就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概而言之,刘言史在诗歌创作上达到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可以看到其对盛唐诗人如王维等人艺术手法的继承,同时又融入了自身的组合创新。另一方面,其对色彩的巧搭妙用对其画面感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又与后来兴起的"长吉体"相连,推动了唐诗艺术的转型。(新疆大学学报评)

刘言史的诗歌曾被明代书商黄凤池收入《唐诗画谱》中,黄凤池以"诗中有画"为标准,汇集唐人绝句一百五十余首,邀请名家书写、绘画,编成《唐诗五言画谱》《唐诗七言画谱》《唐诗六言画谱》,后汇集成为《唐诗画谱》。此书传播较广,多次翻刻并传至日本,对唐诗的境内外传播与接受具有文献价值。刘言史的诗歌能够被本书收录,从编者的选取标准看,正源于其"诗中有画"的创作特征。

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称赞他的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其美丽恢赡,自李贺外,世莫能比。”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告诉你一座美丽岘山(三).襄城区人民政府网.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