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鱼》是越剧经典剧目,改编自明代剧本《鱼篮记》,全称《鱼篮记》。越剧版《追鱼》由安娥、田汉于1956年根据湘剧《追鱼》改编而成。同年由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等在上海大众剧场首演。《追鱼》多次被广东省粤剧、福建省闽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移植传播。
《追鱼》讲述了书生张珍与宰相家的金牡丹小姐自幼订婚,奈何家道中落,他投奔岳父后受尽冷遇,独居碧波潭畔,湖中多情的鲤鱼精深夜化身牡丹小姐,与张珍真心相爱,甘入红尘,历经波折,终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追鱼》表面轻松诙谐幽默,隐喻的是人间真情至上,真爱值得歌颂的普世价值观。
1959年8月,天马电影出品(香港)有限公司制片厂改编《追鱼》,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应云卫执导,王文娟、徐玉兰主演,康德、安娥担任编剧。之后又于1960年由上海越剧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2023年,宁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了传承版《追鱼》。
创作背景
越剧《追鱼》改编自明代剧本《鱼篮记》,全称《鱼篮记》,又名《碧波潭》《追鱼记》等,在明文林阁刊本中,全剧共32出,作者不详。《鱼篮记》讲述的了鲤鱼精不甘水底寂寞的生活,化成美女,顶替金牡丹与书生张真结婚,而真的金牡丹却独守空房。为此,金牡丹家人向开封府尹包拯告状,包公将此案转给城隍爷处理。城隍爷识破真伪,乃请玉皇大帝派天兵捉拿鲤鱼精。鲤鱼精在危难之际念观世音名号,得到观音谅解,收为门徒,遁入空门,成为鱼篮观音的故事。历朝历代以来,古代中国人民不断对《鱼篮记》进行改编、会演,延续了元代戏曲的风格。
剧情介绍
北宋嘉祐年间,应天府(今商丘市)学子张珍与丞相金宠之女牡丹自幼订下婚约,然而张珍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张珍选择到金府投亲,金宠不喜张珍衣衫褴褛,便安排张珍在碧波潭畔草堂读书,不提婚约之事。张珍前途未卜,常常对着碧波潭和其中的鲤鱼吟诗解闷,碧波潭里有一鲤鱼精,见张珍每天来看望自己,便化作牡丹小姐的模样去书房与张珍约会,两人情投意合,从此经常月下私会。
元宵节,金家人在院里一起看梅,真牡丹其实也对婚约不满,有下人提起张珍,惹得牡丹生气,金宠便向牡丹表示自己不便直接退婚,但可以等张珍落第后另招状元郎做女婿。随后牡丹游园赏梅,正遇张珍。张珍本来在与鲤鱼精假扮的牡丹游玩,误将真牡丹当做了假牡丹,上前打招呼时被牡丹当做了流氓,被赶出了金府。鲤鱼精见张珍受到冤屈,出府找到张珍,假言自己身不由己令张珍打消疑虑,并邀张珍去街上看花灯,结果被同来赏灯的金宠和下人撞见,两人逃跑,金宠一面派人去追,一面回到府上将此事告诉了夫人。
鲤鱼精与张珍被抓回金府,鲤鱼精假借告状让张珍被关书房,自己在离开时遇到真牡丹。真假牡丹引起纷争,金宠请包公来判断,鲤鱼精邀请水族同门帮忙扮演假包公和侍卫。假包公带着王朝、马汉等四个侍卫来到宰相府,与金宠谈话,真包公也赶到,金宠难以分辨真假包公,让两人共同审案。堂上,真包公假意要惩罚张珍,引得鲤鱼精流泪,知道了哭的便是假牡丹,而不哭的则是真牡丹,但假包公则暗示真包公,假牡丹身份虽假,但与张珍感情真挚,真牡丹嫌贫爱富,虚有其表,真包公不愿拆散两人姻缘,向金宠告辞,不再过问,金宠禀明皇帝,让皇帝安排张道陵点下天兵天将来相府捉妖。鲤鱼精得知后带着张珍从花园后门逃跑,途中鲤鱼精告诉了张珍自己的真实身份。
天兵天降追来,鲤鱼精发起洪水阻拦无效。观音菩萨前来相救,给了鲤鱼精两个选择,要么隐于凡间受苦,要么到南海修炼成仙。鲤鱼精对张珍选择了陪在张珍身边,让观音菩萨拔掉了自己身上的三片金鳞,转为凡人。
角色介绍
注释:
幕后制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近代著名剧作家、作词家安娥将《鱼篮记》改编为了湘剧追鱼,删去了因果报应的内容,把鲤鱼精塑造为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爱情而甘愿舍弃天堂生活、忍受人间痛苦的多情女子的形象,使她和嫌贫爱富的金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将原有的“衣锦还乡、生旦团圆”的俗套改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尾。
越剧版《追鱼》便是安娥、田汉在湘剧《追鱼》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越剧版将原来鲤鱼精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成仙的故事,变成了人鱼为爱冲破世俗阻碍,勇敢与凡人相爱的传奇,故事的主旨,也由追求自我幸福的选择,上升为爱的奉献。《追鱼》中真假包公的争斗是剧本创作阶段编剧思忖良久后找寻到的最终结果,在此之前湘剧《鱼篮记》的编剧曾对此情节有过前后数次的修改,但始终没能找不到如何解决真假包公两者斗法之后结局的平衡点。经过田汉反复思忖,通过对《宋史》《西厢记》《灰阑记》等的研读后,才终于将真假包公之争的情节走向固定下来。
1956年11月21日,《追鱼》由上海越剧院二团首演于大众剧场。1959年8月,徐玉兰和王文娟演出的版本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之后越剧剧目《追鱼》多次被广东省粤剧、福建省闽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移植传播。
作品鉴赏
越剧剧目通常更多以文戏为主,但是《追鱼》中的鲤鱼精对演员的唱功和舞台基本功都有很高的要求。《追鱼》中,张珍与鲤鱼的定情在开篇就已作为先决条件摆在观众面前,作为一部神话剧,它要阐述的重点不在于两人是否相爱,而是相爱之后如何面对不容于世的困境。《追鱼》中最动人的是作为当事人的个体身上充满的自我觉醒意识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张珍和鲤鱼都是这种觉醒意识的践行者。《追鱼》这种冲破世俗,勇于追求自我幸福的英雄气概在20世纪50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重要演出
相关评价
《追鱼》是越剧宗师徐玉兰、王文娟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多次被广东省粤剧、福建省闽剧、河北梆子、安徽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移植传播。——(凤凰网 评)
《追鱼》影片中的越剧唱腔婉转清丽,突出了越剧的特色,表现出才子佳人的浪漫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山东卫视 评)
《追鱼》表面轻松诙谐幽默,隐喻的是却是人间真情至上,真爱值得歌颂的普世价值观。充满真情为爱甘愿牺牲的鲤鱼精,通过由王文娟细腻传神的诠释后,永久地鲜活地镌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中。(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科研秘书、副教授 张永明 评)
相关作品
闽剧版
《追鱼》的闽剧版本,1959年3月,闽剧著名艺人郑奕奏、杨瑞英应印度尼西亚椰城玉融公会、万隆玉融公会、梭罗玉融公会邀请,赴印度尼西亚万隆等地教戏6个月,所教的剧目之一便是闽剧版《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