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明妮·魏特琳
编辑:浩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中文名华群,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美国传教士,抗战时期设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中国难民。

魏特琳1912年毕业于伊利诺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后进芝加哥哥伦比亚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12年,来到中国安徽传教,见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教育,创办了合肥市三青女子中学。1919年,魏特琳应聘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系主任,并两度代理校长。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步步进逼狂轰滥炸。11月17日,魏特琳致信美国大使馆,建议设立一个安全区,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以躲避战火。后期魏特琳又请求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1937年12月3日,魏特琳收到美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对在南京的美国人,发出最后撤离通告。魏特琳选择永不撤离,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永不撤离”的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用自己的身躯为上万的妇女儿童提供了一处避风港湾,免受日军蹂躏。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1938年9月为失学女青年办起了女子中学,接着又建立了一所小学托儿所。同年,国民政府授予魏特琳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大勋章。1940年5月14日,明妮·魏特琳离开南京回到美国治病。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2002年12月,魏特琳的铜像在南京师范大学揭幕。

她的日记《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6年9月27日,明妮·魏特琳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她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但从小深明事理,好强上进,学习也特别认真。她天性热爱读书,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教师。为此她一直自筹学费,半工半读地坚持上学。1903年,魏特琳考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毕业后她当了几年中学教师,后又考入位于香槟城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攻读教育系的学士。190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哥伦比亚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献身教育

1912年,魏特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由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派往中国。在此之前,她曾经花了两年时间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聪慧的魏特琳根据她自己的姓Vautrin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名字——华群。

初到中国,魏特琳来到了合肥市的三育女子中学,此时的女子中学已经初具规模。魏特琳对中国女子不能享受正常教育的情况深感震惊,她思索了很久后,决心从这里起步,开始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事业。魏特琳要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改变这一现象。她对合肥三育女子中学的工作十分投入,在其担任校长期间,学校的办学事业备受赞誉。

1918年,明妮·魏特琳首次获得回国休假的机会,她原本打算趁此期间与未婚夫步入婚姻殿堂。此时魏特琳收到了金陵女子大学(金女大)发来的邀请书,魏特琳决定推迟婚期,接受金女大的聘请,结果她与未婚夫的婚约宣告解除。

1919年10月,魏特琳来到南京,受聘于金陵女子大学,担任教育系主任,并代理校长一年。自此,开始了她与南京、与金女大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魏特琳到校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学校工作事务中去,在任职期间,她为学校筹建新校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校园落成后,她又开始倡导学校教育系统的改革,包括新增设教育行政管理课程,首开学生教学实习制度之先河。魏特琳矢志于中国女子教育的推广,认为推广中国女子教育必须从加强女子教师及行政人才的训练入手,她在美国大学里受过专业的师范训练,又在合肥三育女子中学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熟悉中国的中学教育。因此,她在培养教师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她与周边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大家对她都很敬重和爱戴,见面后都亲切地称呼她“华小姐”。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国内掀起收回教育权的浪潮,国民政府要求教会学校校长及校董事会董事长都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大量外籍教员纷纷离开,时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德本康夫人也主动辞职。金陵女子大学由此步入关键转折期,魏特琳在回国的浪潮中选择留下,与吴贻芳校长默契搭档,并肩作战,成功确保了金女大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1929年初,魏特琳收到了家里来信,信中希望她回家奉养父亲。后经金女大委员会多方劝说,魏特琳的父亲最终同意让魏特琳暂时留下。1931年,魏特琳回国休假,77岁的老父亲满心期待女儿能留在身边,可魏特琳心中放不下金女大,最终还是选择重返校园。谁也没想到,这一次离别,竟成了她与父亲的永别。

见证灾难

抗战爆发后,1937年11月下旬,已经攻占上海市的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包抄,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由1930年金陵女子大学改名而来)教务长的魏特琳,提出了一个方案:将学院作为难民安全中心。战争即将到来的前夜,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在魏特琳的安排下已经纷纷撤离,此时留守校园的仅剩魏特琳和十几名中国员工。12月1日晚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安全区正式成立。也是在这一天,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召集所有尚滞留南京的美国公民,并警告他们,如果再不撤离,将无法保证他们的安全。魏特琳选择留下来。“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她决心与所有的中国人民一起承受磨难。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南京城内,日军展开了疯狂的“大搜查”,丧心病狂的日本兵没有放弃任何可以凌辱中国女性的机会,南京城内人心惶惶。之后,大批的女难民为躲避战乱,涌进了当时专门收容妇女儿童难民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是没过多久,学院也被日军强行攻破了。日军完全无视学院中树立的中立区标志和日本大使馆官员留下的不许日本兵进入的手令。他们有时候会肆无忌惮地在校园内强抢妇女,只有魏特琳出现并大声叱喝的时候,他们才会收敛。日本兵虽然很害怕魏特琳的强势,但是有时候也会用武器威胁她,甚至打她。自12月13日到17日,她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

面对日军的暴行,魏特琳想尽一切办法来保证学校内妇女的安全。她亲自组织安排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还请来了“国际安全服务区”服务的外籍男士守夜。自南京被攻陷后,她睡眠很浅,常常和衣而睡,一旦听到呼喊声,便立即去日兵手里夺回被他们抢走的妇女。

由于日军疯狂地强奸、屠杀,惊恐万分的女人和孩子们纷纷涌入学院,安全区最多时曾经超过1万人,这些妇女和儿童大多一无所有。魏特琳从来不排斥任何一位难民,但为了维持国际安全区的正常运转,魏特琳不仅要向这些难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还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魏特琳不仅在保护中国女性免受摧残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帮助她们寻找失踪的亲人。每天早上,她都会派员工到难民中去登记他们失散亲人的姓名,然后把名单转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或交日本使馆。除此之外,魏特琳还一直积极致力于改善难民的生存环境,她请来外国医生为难民看病、打预防针,还为儿童弄来奶粉,为他们补充营养,甚至为女难民开办学校,教他们识字和读书。

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和日军的攻入,难民越来越多,许多人什么食物也没有带,除了身上穿的一无所有。魏特琳感到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此时,美国大使馆已经撤离,难民的食物根本无法保障。无奈之下,魏特琳指挥稍微强壮的农妇潜入日军控制的地区搜集难民掉落的零星食物,这样一直坚持了6天。第7天,日军要求难民所提供给日军100名慰安妇以换取食物,被魏特琳严词拒绝。

魏特琳坚守了数月后,中国国民党将难民所里的难民转送至安全场所,她和这里所有的女性得救了。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魏特琳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的采玉大勋章

遭到栽赃

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用自己的身躯为上万的妇女儿童提供了一处避风港湾,免受日军蹂躏,南京的难民都叫她“活菩萨”,然而,魏特琳却遭到了栽赃。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于南京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年4月初的一天,《紫金山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将矛头对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中国难民度过困难的西方传教士。自称“真相卫士”的作者表示:“让我们看看那个所谓的慈悲女菩萨吧!明妮·魏特林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一个出卖中国人的叛徒。我们必须揭露她,必须把献给日军的那些妇女和姑娘们的帐算在她头上。”

几天后,魏特琳递交了辞职报告。她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生命结束

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在多方的劝说下离开南京回美国治病。她在日记中写道:“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金陵女大,并且试图尽力帮助她。”她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她将不得不离开她无限热爱的这一切了。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她选择这一有意义的日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印第安纳州一间普通公寓里,年仅55岁。在遗书中,她写道,她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临终前说:“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原地区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她的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琳,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却是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1941年5月18日,魏特琳的葬礼在美国举行,金女大校友代表徐亦蓁乘坐飞机从马萨诸塞州赶往密歇根州参加了告别仪式。

个人生活

明妮· 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其父艾德蒙·魏特琳,法国移民,是个铁匠;其母宝玲·李尔(Paulin Lehr),在明妮·魏特琳6岁时不幸因病去世。明妮·魏特琳过早地承担起家务,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好强上进、勤奋勇敢的个性。

个人著作

获得荣誉

1938年,中国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蓝、白、红三色襟绶———采玉大勋章

后世纪念

墓碑

魏特琳死后被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她的墓碑是在生命末年自己设计,墓碑造型为中国建筑轮廓——大屋顶、圆廊柱,金女大建筑的经典风格。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琳,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但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却是四个汉字——永生金陵。

华群纪念基金

1943年,林学家凌道扬等人在重庆发起成立了“华群纪念基金”。

魏特琳日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整理传教士档案资料时,发现了魏特琳日记原稿。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

1998年,在魏特琳曾服务21年的校园内,成立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学者们立即将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斯茉莉女士将《魏特琳日记》英文原稿复印件提供给研究中心。学者们分工翻译《魏特琳日记》,撰写《魏特琳传》,并于2000年先后出版。中国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相继拍摄多部魏特琳的电视纪录片。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妇女难民的故事广为传播。

魏特琳的塑像

为了纪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魏特琳的塑像,这个提议最终在2001年得到批准,2002年12月12日,在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方,绿茵当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子面容安详,微笑注视着来往的人们。

《魏特琳传》

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出版过一本《魏特琳传》,“受到史料的限制,原书只有16万字,20多年来,学术界围绕南京大屠杀研究,大量新史料不断涌现,《永生金陵:魏特琳传》再次修订出版,新书有30余万字。”

2000年4月,历史学家胡华玲出版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美国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气》,这是第一部完整的关于明妮·魏特琳的英文传记。一部以魏特琳一生为内容的剧本《明妮眼中的世界》也正在由玛格里特·沃特斯特(Margaret Waterstreet)编写,并将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上演。

纪录片

2015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十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第二集:明妮·魏特琳:生命孤岛中的守护神。】

《永生金陵:魏特琳传》

2024年12月13日,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永生金陵:魏特琳传》正式出版。这本30余万字的书籍,引用大量史料,集成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和学术界20多年的研究成果。该书主编、南师大副校长、南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介绍:“编委会通过大量医学理论数据,结合《魏特琳日记》、回美国以后的病情报告,来分析战争创伤对个体的影响。”他说:“魏特琳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文艺影视

魏特琳日记中有一段记载:“1937年12月24日,星期五。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10点,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幸好他带了一名翻译,这是日本使馆的一名年长的中国翻译,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在这期间,这位顾问坐在我的办公室里。过了很长时间,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2005年,女作家严歌苓将这几行文字,发酵成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2011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上线,并获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日记精选

轶事典故

鼓励少年

有一天,一名少年进入难民区给姐姐送饭,忘记将太阳臂章取下,魏特琳喊住他:“你不用佩戴这个,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并没有亡。你年纪很轻,你要记着,是哪一年哪一月戴的这个。你看见些什么,永远不要忘记!”说完她帮少年取下了太阳臂章,抛在地上。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她仍反复告诉大家:“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

情深义重

1937年12月3日,魏特琳收到美国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对在南京的美国人,发出最后撤离通告,要求他们从三个方案中做出选择:一,立即撤离;二,稍后撤离;三,永不撤离。魏特琳选择永不撤离,她再次坚定地表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抛开中国!”然后,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永不撤离”的证书上签上自己的姓名。

终身未嫁

1918年在合肥工作6年后的明妮·魏特琳回国休假,当时她正准备结婚,但金女大因工作需要想借调她来校代掌校务,事业心极强的明妮·魏特琳毅然接受了金女大的聘请,并决定将婚期延后一年,结果婚约不久即告解除。她坚强地承受了这一打击,从此一直过着独身生活,终身未嫁。

人物评价

选择金女大,魏特琳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留在金女大,魏特琳又为此放弃了亲人。在以后的时间里,魏特琳一心扑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上。她真正把金女大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金女大的师生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新华社评)

魏特琳的去世,就像是战场上的士兵倒下一样,她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该书主编张连红评)

魏特琳利用休假到欧、美进修学习,把丹麦荷兰的成人教育推广到中国,对中国女子教育功不可没。(人民政协报评)

她是美国人,却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她是南京人的“守护女神”,人们都叫她“活菩萨”。(人民日报海外网评)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中,魏特琳是妇女眼中的守护神,是难民们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中国青年报评)

她是战争的牺牲者之一,她为了中国而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评)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豆瓣.2025-08-02

【铭记】南京大屠杀时她庇护了1万余名中国难民.海外网.2025-03-03

永生金陵——魏特琳与金陵女子大学的故事.百家号-新华社客户端.2025-02-25

..2025-08-02

"女难民的守护神"—明妮·魏特琳.南大拉贝纪念馆.2024-08-19

[纪念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明妮·魏特琳:金陵永生_央广网.央广网新闻.2023-11-10

明妮·魏特琳雕像.国家公祭网.2024-08-04

历史解密:魏特琳日记--外国人南京大屠杀亲历.新浪网.2025-08-02

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十位外国女性对中国的贡献.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8-02

[纪念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明妮·魏特琳:金陵永生.央广网.2025-08-02

魏特琳:南京难民的“保护神”.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8-02

第十五集 一个美国女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视频节目.央视网.2025-08-02

永生金陵 | 魏特琳与金陵女子大学的故事.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3-06

“女难民的守护神”—明妮·魏特琳 | “Goddess” Protecting Women Refugees.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5-08-17

中国新闻周刊:金陵的救赎.中国新闻网.2025-08-02

救下上万中国妇孺的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澎湃新闻.2025-08-02

魏特琳日记.豆瓣读书.2025-08-02

南师STORY | 永生金陵——魏特琳与金女大.搜狐网.2025-08-02

南京大屠杀的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人民政协网.2025-08-02

84年前的今天她自杀,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5-08-02

救下上万中国妇孺的她,也是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澎湃新闻.2025-08-02

十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第二集:明妮·魏特琳:生命孤岛中的守护神.荔枝网.2025-08-02

明妮•魏特琳:在金陵永生.中青在线.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