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男,1940年10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市,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中共党员,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栾恩杰从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现齐齐哈尔中学)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后于196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的栾恩杰以技术员的身份踏入了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93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1998年升任局长,兼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质量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工作,直至2006年卸任。其间,栾恩杰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直接参加或主持了中国多个航天运载器型号和航天工程研制工作。2009年,栾恩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5年8月16日,栾恩杰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栾恩杰在主政航天局的8年时间里,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中国首部航天白皮书,撰写出版了《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该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此外,栾恩杰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出版和发表专著、论文30余篇。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0年10月25日,栾恩杰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市。1960年,栾恩杰从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现齐齐哈尔中学)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后于1965年毕业。1968年,栾恩杰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究生毕业,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毕业后的栾恩杰以技术员的身份踏入了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70年,栾恩杰开始参与潜地导弹的研制。1993年,栾恩杰出任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走上领导岗位,1998年升任局长,兼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主管工程质量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工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此时栾恩杰任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同年,栾恩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04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了绕月探测工程,栾恩杰作为总指挥,领导了这项工程从论证立项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因为栾恩杰的坚持,“嫦娥”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代号。他直接参加或主持了中国多个航天运载器型号和航天工程研制工作。2006年,栾恩杰卸任国家航天局局长。2009年,栾恩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5年8月16日,栾恩杰获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从瀚海孤烟到碧空明月;如今人们把你的名字写上了星辰;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栾恩杰是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主要从事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技术研究。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方面,他提出并指导了小行星附着等前瞻性课题的研究,为探月工程立项及中国以探月为起点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提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规划:“绕”“落”“回”,国际探月“探”“登”“住(驻)”三步走发展方向。
学术论著
栾恩杰在主政航天局的8年时间里,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中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作为总主编,组织几千名各个领域的专家,用2年时间,撰写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该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集国防科技工业各领域专业名词术语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工具书。此外,他还出版和发表专著、论文30余篇。
个人生活
1969年,栾恩杰与妻子王胜萍结婚。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妻子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去桂林父母家暂避。儿子曦曦一岁时发高烧,妻子抱着孩子去医院打针,由于连续过量注射庆大霉素等降烧药,导致孩子听力失聪,造成了终身残疾。
人物作品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2015年,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102536号小行星命名为“栾恩杰星”。
荣誉表彰
部分荣誉
担任职务
人物评价
在60多岁,在许许多多人职业生涯止步的地方,华发的栾恩杰揣着刺激与心跳,带着一群探月人,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一步一惊艳地令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终成真。(央视新闻 评)
在栾恩杰这里,奉献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当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因为奉献,而被密密实实地连接在了一块,这个家的爱,才有了根。(主持人王宁 评)
最滚烫的心意给了“嫦娥”,最愧疚的想念给了家人。(央视新闻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