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张履谦
编辑:浩

张履谦,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长沙市长沙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党员反弹道导弹单脉冲雷达相控阵雷达研制人,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6年,张履谦考入清华大学学习。1948年,张履谦地下入党。1951年,张履谦大学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同年,在朝鲜战争中,张履谦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1956年,张履谦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编制中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将电子对抗事业纳入中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1957年,张履谦带领团队攻克了地空导弹雷达制导总体设计扥技术难题,并完成了“红旗一号”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仿制和“红旗二号”制导雷达的研制和定型。1984年,张履谦和国内专家一同提出在中国建设双星定位系统(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揭开了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序幕。张履谦作为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还参与了中国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方案设计和技术攻关,指导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的建设。1985年,张履谦被调往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从事空间技术领域工作。他谋划多种卫星研制,参与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探月工程等工程研制。1995年,张履谦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84岁的张履谦仍然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线,他被聘为神舟八号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测量与控制专题组首席专家。

张履谦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第一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者奖”;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及先进工作者多次。张履谦被聂荣臻元帅誉为“国防科研战线上一位优秀的基层技术指挥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6年3月,张履谦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小时候他当过放牛娃,种过菜,还做过插秧、割稻等农活。

张履谦11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张履谦所在的湖南广益中学(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迁至常宁市太坪村,之后,长沙市湘潭市衡阳市相继沦陷,学校被迫停课、疏散。张履谦也开始了为期数年的逃难生涯。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张履谦在蓝山县找到了广益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了高中

1946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武汉招生,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学院(1957年更名为西北工业大学)也在武汉招生。张履谦均被录取,最后他选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受日本侵略,乃是因为“国不富,兵不强”,因此痛下决心,要学好知识,发展科学技术,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入校后,张履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0月,张履谦地下入党。同年12月,北平郊区和平解放,张履谦奉组织派遣参加北平市军管会,接管石景山区钢铁厂。工厂恢复正常秩序后,他回校复学。

1951年,张履谦大学毕业,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

人物履历

1951.08-1956.01,在军委通信部工程师室雷达组工作。

1956.01-1957.01,任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对抗研究室主任。

1957.01-1958.01,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研究室副主任。

1958.01-1959.01,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收发设备研究室主任。

1959.01-1962.01,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总体设计室主任。

1962.01-1965.01,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队副主任。

1965.01-1979.01,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副所长。

1979.01-1985.01,任第七机械工业部450工程办公室主任。

1985.01-1987.01,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87.01-1993.01,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3.01-1999.01,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期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01,在中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工作。

学术任职

张履谦先后担任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总参、空军、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的技术咨询专家或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研究院西安分院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美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和外籍院士,中国航空学会电子及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电子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军工计量测试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荣誉顾问,人民解放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探月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员,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论证评估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工程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嫦娥三号探测器月球着陆器独立评估委员会安全着陆独立评估专家组首席专家等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张履谦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张履谦与战友们采用快速变频等技术,排除了干扰,并在通信兵部建立了全军雷达干扰与抗干扰领导小组和电子对抗研究室,张履谦领导小组进行了部队抗干扰训练和福建前线对台电子侦察。

1956年,张履谦参加了国务院编制中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撰写电子对抗和雷达等章节,描绘发展蓝图,从此电子对抗事业被纳入中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

1957年,张履谦带领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研制人员,边学习、边工作,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天线研制、髙功率发射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雷达探测威力区、射击有效区、跟踪测角精度等方面技术难题,并顺利完成了“红旗一号”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仿制。之后,张履谦又根据部队扩大导弹作战空域、提高命中精度等要求,采用新雷达体制,增强雷达发射功率,降低接收噪声,预埋多种抗干扰电路,完成了“红旗二号”制导雷达的研制和定型,批量装备战斗部队。

1962年,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频繁进入中国领空刺探军事情报,并携带干扰机干扰地空导弹雷达站,张履谦向军委总部出谋献策,并亲临改装“红旗一号”雷达,成功击落了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自此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再也不敢侵入中国领空。此后,“红旗二号”防空导弹成为上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空军防空作战的主战装备,服役40余年。

在雷达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张履谦还做了许多开拓创新工作,促进中国的雷达技术进步。他为中国地地导弹的控制,研制了超短波双波瓣切换体制的偏航控制(雷达)系统;主持研制完成一部地面超远程卫星引导雷达和一部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为促进雷达技术的发展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GPS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察觉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落后,1984年,张履谦和国内专家一同提出在中国建设双星定位系统(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央批准,揭开了中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序幕。作为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张履谦还参与了中国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方案设计和技术攻关,指导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的建设。

1985年,张履谦被调往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从事空间技术领域工作。他谋划多种卫星研制,参与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等工程研制,提出测控系统建设方案建议,谋划中国空间技术持续发展。为发展中国卫星通信,张履谦率团赴意大利拟定中意天狼星卫星通信试验方案,实现欧亚卫星通信试验。他积极推动中国通信广播卫星频率早日扩展至Ka频段,提出攻克星上交换、多波束转换、宽带接入等关键技术攻关建议。为加快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八五”期间,张履谦为中国气象、通信、资源、对地观测、导航、中继等多种军、民用卫星的研制,作了有关立项论证、方案设计、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故障归零以及各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工作;在气象卫星和雷达卫星的研制中,作了全过程跟踪,进行技术咨询和质量把关。张履谦还主持撰写了《提高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中国卫星研制的型谱规划和加大技改投资等具体措施建议,得到原国防科工委采纳,并在“九五”期间付诸实施。这对保证后期卫星研制质量、加快研制进度、开发多品种、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期间,张履谦还多次出访美、英、法、意、荷、日等国,参加国际空间学术会议和军事电子学会议,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为发展中国航天技术、促进国际合作建言献策,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中国空间研究设施、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履谦参加中国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论证设计工作,根据中国国情,对其测控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论证和积极倡导中国载人航天早期工程要继承发射通信卫星的成熟技术,采用陆地布站、出海支援、国际兼容、节点控制的策略,尽早实现航天员上天;后期工程应研制中继卫星和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构建空天一体化的测控通信网。

张履谦为“神舟”号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方案作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为中国空间测控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加了“神舟飞船”号飞船测控应答机、遥控、遥测、应急呼叫等设备的技术攻关和探月工程的测控设备研制,为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返回,为探月工程远距离信息传输,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2010年,已经84岁高龄的张履谦仍然奋战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线,他被聘为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测量与控制专题组首席专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会同其他专家,提交了一份长达10万字的专项独立评估报告。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胜利完成交会对接。两个飞行器以20多倍音速在太空中飞行,从100多公里以外开始自主控制,在最终交会对接时的位移偏差仅为0.05m。张履谦和中国广大航天工作者的努力,让中国空间技术再次进入世界前列。

张履谦从事雷达技术的研究工作60年,研制成功了提取雷达微弱信号的延迟线相关器、高功率雷达发射机、低噪声宽带雷达接收机;搞过反弹道导弹雷达的体系设计和雷达总体优化,对研制单脉冲线性调频雷达、精密边扫描边跟踪制导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多载波相位调制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

张履谦十分关注科研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兴盛,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关键是核心人才得稳定下来,把科研工作做深、做扎实;专业人才要钻研技艺,磨炼工匠精神;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业。他认为,传播科学知识是科研人员的责任,科研人员要多做科普工作。“科普通俗,但不容易做,就像要写出好文章,首先必须自己要理解,理解程度如何则考验科研人员的功力。”

1956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通信部成立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研究室,张履谦任主任。他在室内建立了侦察、干扰、分析、雷达抗干扰、通信抗干扰五个专业研究组,为中国电子对抗领域培养了技术领军人才。

2011年时,张履谦仍在从事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带6个博士生。

2019年时,93岁的张履谦在日常生活中也在用自己别样的方式去帮忙年轻人。从2016年2月14日开始,张履谦每天都会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讯,并摘取总结文章中有价值的观点,以便朋友们查看。张履谦接受记者采访说:“现在年轻人都很忙,没有时间看新闻,我看完后总结出一些观点,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

人物著作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名字由来

张履谦的父亲借用《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进履”的典故,给孩子取名“履谦”,亦要求他“履行谦逊”,谦虚向人求取教益。

婚姻情况

张履谦年轻时一心扑在事业上,33岁才结婚,他的夫人力伯畏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性,也是他入党时的“革命同志”。为了事业,张履谦和力伯畏长期在外奔波,聚少离多。两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对大女儿来说,保姆是家里妈妈,力伯畏是上班妈妈,两个妈妈的叫法一直到十几岁都无法改口。

家庭生活

张履谦的父亲张子尧是当地有名的中医,读过书,有文化。张履谦妻子力伯畏的爷爷曾是清代宫廷御医,父亲做过孙中山的医生,力伯畏也曾在中南海任保健组组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保健工作。

从小吃苦长大的张履谦厨艺很好,“糖醋鱼”“辣椒炒腊肉”等是他的拿手好菜。在厨房中体会家庭欢乐,是张履谦偏爱的一种休闲方式。

人物评价

张履谦为我国的雷达技术、电子对抗事业、空间技术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和重大贡献。(《科技日报》 评)

张履谦顽强地钻研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是国防科学技术战线上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的代表”。(聂荣臻元帅 评)

张履谦是中国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和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成功研制中国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武器装备,并谋划多种卫星研制,推动中国空间技术长足发展。(中国新闻网 评)

支撑起张履谦人生的两根基柱,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张履谦传》作者钟轫 评)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清华大学将军校友名录.清华大学国防网.2025-08-14

张履谦院士:在战火中研究雷达对抗技术.中国工程院.2022-02-11

张履谦.中国工程院.2025-08-14

张履谦人间正道是沧桑.《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2025-08-14

张履谦院士谈我国雷达和电子对抗领域发展.中国军网.2025-08-14

雷达专家张履谦:开创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先河.中国新闻网.2025-08-14

履行谦逊 志在蓝天——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中国新闻网.2025-08-14

湘籍航天人|张履谦:航天寄梦为国安 .湖南日报 .2025-08-14

张履谦:一辈子跟蓝天打交道.科学网.2025-08-14

人物志:雷达专家张履谦:开创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先河.中国新闻网.2025-08-14

中、低轨道卫星精密定轨的最新水平 .中国知网.2025-08-14

全球定位系统用作卫星轨道测量和深空跟踪 .中国知网.2025-08-14

基于完全互补序列的正交MIMO雷达二维DOA估计 .中国知网.2025-08-14

完全互补序列在MIMO雷达中的应用 .中国知网.2025-08-14

不断创新 发展航天计量测试技术 .中国知网.2025-08-14

基于压缩感知和EMD的SAR海洋内波探测方法 .中国知网.2025-08-14

分布式阵列相参合成雷达技术研究 .中国知网.2025-08-14

基于分布式雷达的宽带脉冲三维测距机制及方法研究 .中国知网.2025-08-14

张履谦.中国知网.2025-08-14

张履谦院士的奋斗业绩.清华校友总会.2025-08-14

张履谦 我的心向着高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5-08-14

张履谦88岁学会用微信 一生就做两种事:学习和实践.清华校友总会.2025-08-14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张履谦:对祖国无比热爱,对党无比忠诚.中国军网.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