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柄炭角菌是一种珍贵药材。黑柄炭角菌的子座中等大。通常单生,但有时分枝,分散或丛生于地上,常伴有白蚁窝。黑柄炭角菌,属球壳目,炭棒科,拉丁名为Xylaria nigrescens。子座中等大。通常单生,但有时分枝,分散或丛生于地上。
形态特征
其地下部分连接着白蚁窝,高3.5-16cm,早期白色,后变黑色。柄长1.5-7cm,粗1-5mm。头部有纵行皱纹。假根从柄基部延伸在地下可达23cm末端连接着菌核。菌核卵圆形,暗褐色至黑色,5-7 cm×3.5-5cm。子囊圆柱状,有孢子部分30-36μm×3.5-4.2μm,子囊孢子不等边椭圆形至半球形,褐色,4-5.7μm×2.5-3μm。
生态分布
黑柄炭角菌是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的菌类,生于温暖山丘坡地或河堤土坡上的土栖白蚁死亡或搬迁后的蚁穴中。其分布的地区包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台湾、广东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河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
生长条件
1、营养:黑柄炭角菌是一种腐生菌,它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基质是位于土栖白蚁巢腔中的苗圃,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素和纤维素,此外还含有多糖、矿物质及含氨物质。
2、温度:蚁巢中温度较稳定,一般在25~26℃之间。菌丝体在20-30℃下,均能生长,但在25℃时生长最快。
3、湿度:在高湿度95%~100%条件下,黑柄炭角菌菌丝体生长良好,并很快形成子座,而在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菌丝体生长很差,子座也不能形成。
4、光照:黑柄炭角菌在黑暗和室内通常光照条件下菌丝均能生长,但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密而粗壮,长满菌丝体的试管在黑暗条件下继续培养2个月,菌丝仍能生长,到3个月后才形成菌索,处在明亮条件下的菌丝一周后就形成菌索,半个月后开始衰老。
5、PH值:蚁巢中“活巢”菌圃pH为3.8~4.2,废巢菌圃pH为5.5~5.8的人工培养条件下,黑柄炭角菌菌丝体在pH4.5~7.0之间均能生长,但最适pH为5.0~6.3,菌丝长势旺盛。健壮,菌落呈纯白色。
经济用途
药用菌核,其性温,味微苦。民间药用,能除湿、镇惊、止心悸病,催乳、补肾、安眠的作用。治产后失血,跌打损伤,可与肉炖食,作为补药。杭州大学生物系研制的“护龄神”,对因性激素波动而引进的内分泌失调具有调节平衡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造血机能,对诸如贫血、失眠、月经失调、男女更年期、老年期脑力减退、心绪烦躁、前列腺肥大,性机能早衰等症状有明显的扶正调节、营养健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