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刚,1966年10月19日出生于常熟市,博士,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7年,徐义刚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至1995年9月期间,徐义刚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徐义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徐义刚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4月,徐义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10年3月,徐义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11月,徐义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义刚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80余篇,主编Lithos和Episodes专集四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徐义刚1966年10月19日出生于常熟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高中就读于常熟中学,1983年,徐义刚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专业。1987年,他从浙江大学地质系毕业,随后他到贵阳地化所读研究生并获得了国家公派法国留学的机会,1994年,徐义刚获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年4月至1995年9月期间,徐义刚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徐义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3年,徐义刚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徐义刚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4月,徐义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徐义刚任主持工作副所长。
2010年3月,徐义刚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7月,徐义刚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2017年11月,徐义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徐义刚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21年,徐义刚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会士。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徐义刚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中国东部板内玄武岩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有:一是系统阐明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二是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机制及时空不均一性。其主要成果为华北岩石圈研究进入SCI全球地球科学研究前沿,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克拉通破坏》的立项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徐义刚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 2020)、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 201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采用嫦娥六号探测器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在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和高级工程师张乐领衔的团队对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锆矿物(<5微米)以及培长石和晚期填隙物开展了同位素分析,标定嫦娥六号低钛玄武岩形成于距今28.3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并指示其具有一个十分亏损不相容元素的关于月球的资料源区。
科研项目
徐义刚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基金委创新群体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担任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专家组组长、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多圈层作用”专家组副组长。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徐义刚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80余篇,主编Lithos和Episodes专集四部;谷歌 Scholar引用27100余次,H-index 87,入选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和中国Top200榜单,连续8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中国学者名录。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徐义刚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讲授《岩石学》课程。其招生专业为地球化学;招生方向为:岩石圈组成与过程、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大地慢楔和板内玄武岩成因。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徐义刚是一位年轻有为、儒雅谦和的学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评)
徐义刚在中国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后毅然回国,在基础研究不甚景气的时刻,投身于中国的基础理论研究事业,在同位素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澳门科技大学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