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刚,男,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2007年作为重庆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调入重庆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工作,英国IOP系列杂志审稿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个人简介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导师为张肇西研究员和陈裕启研究员),并先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分别为黄涛研究员和马建平研究员),2007年起到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工作。2011年8月-2012年8月,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访问学者。Eur.Phys.J.[A/C]以及英国IOP系列杂志审稿人,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生平
2000年获重庆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并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理论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其间负责及主研了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中国第三十八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作为重庆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调入重庆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获奖情况:
2011 渝盟教育奖励基金二等奖
2002-2003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年度优秀学业奖】
2001-2002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年度优秀学业奖】
1997 重庆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并推免重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导师:方祯云教授)
1993-1997 重庆大学【本科优异生】/ 每年
1992 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并获当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金质奖章】
1991 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主要从事与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间强相互作用有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其中微扰及非微扰效应的处理,以及标准模型的检验和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等。已在国际高能物理主流学术期刊JHEP,Phys.Rev.D,Eur.Phys.J.C等发表SCI检索论文40余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超过3.0,论文当前总引用次数约400次。详细论文列表及论文最新引用情况,参见网页SPIRES-HEP。
主持项目情况
2004-200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博士研究人员基金”项目】
2005-2006主持【中国第三十八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07 主持【重庆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项目】
2008-2011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9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议专项基金项目】参加意大利国际理论物
理中心(ICTP)2009年度学术活动
2009 获【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会议资助举办《双重味物理学术研讨会》
2009-20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2010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高级研究学者赴国外研修数学物理项目】
2010 主持【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2011-201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
2011 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理论物理)
代表性工作
I)已发表与Bc介子产生性质相关的论文10余篇,与合作者设计完成程序BCVEGPY,相关论文总引用次数160余次。BCVEGPY程序已被国际上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及TEVATRON多个著名实验组引用及采用,部分理论研究成果被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写入2005年度《欧洲核子中心CERN黄皮书》,2006年度《LHC-CMS实验组技术设计报告》以及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完成的2010年度《重夸克偶素进展综述报告》。
II)已发表与Xicc,Xibc,Xibb强子有关的论文5篇,与合作者设计完成程序GENXICC(程序已被LHC上相关实验组采用),总引用次数3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被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写入2010年度《重夸克偶素进展综述报告》。
III)已发表与B->p ,K类空跃迁形状因子有关的论文10余篇,总引用次数80余次。提出便于应用的含三粒子FOCK态效应的B介子波函数。在QCD光锥求和规则理论框架下,我们完成的B到P跃迁形状因子单圈图计算结果被德国格点QCD小组QCDSF引为B到p,K跃迁形状因子典型结果。
IV)已发表与赝标介子推(p,K,h)的电磁形状因子以及轻介子分布振幅有关的论文近10篇,总引用次数80余次。部分成果被美国J-Lab实验组及BABAR实验组成员引用。
代表性论文
I)Bc介子强产生理论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产生机制、八个FOCK态强产生】
1) <
II)可模拟Bc介子强产生的产生子程序【BCVEGPY】
1)<< BCVEGPY2.0: AN UPGRADE VERSION OF THEGENERATOR BCVEGPY WITH AN ADDENDUMABOUT HADROPRODUCTION OF THE P-WAVEB(C) STATES>>, Comput.Phys. Commun. 174, 241 (2006) ;2)<< AN UPGRADE VERSIONOF THE COMPUTER PROGRAM BCVEGPY2.0 FORTHE HADRONIC PRODUCTION OF BC MESON>> Comput. Phys. Commun. 175, 624 (2006);3)<
III)其它重味粒子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GENXICC】程序
1) << HADRONIC PRODUCTION ofb^{(*)}_S AT TEVATRON AND LHC>>Phys.REVD79,114012(2009). 2) << DOMINANT SPIN-FLIP EFFECTS FOR THEHADRONIC PRODUCED $J/\PSI$ POLARIZATION AT TEVATRON >> Phys.Rev.D80, 034010(2009). 3) <
IV)B->p ,K类空跃迁形状因子
1)<
V)轻赝标介子电磁形状因子及其分布振幅性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