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是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于2021年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展开首轮演出。该剧由王舸总导演、许锐编剧、杨帆作曲、刘科栋担任舞美设计及阳东霖担任服装设计等。《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2021年9月3日下午,2021年服贸会首钢展区三号馆内,《五星出东方》的精彩片段丝路魅影之《灯舞》首次在剧场外上演。2023年2月15日,舞剧《五星出东方》2023年全国巡演在北京启动。2024年7月24日晚,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和田影剧院正式开启常态化演出。202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视频号发布“10年经典文艺作品名场面”视频,《五星出东方》位列其中。
2022年9月,舞剧《五星出东方》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名单。同年12月,舞剧《五星出东方》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剧情简介
舞剧《五星出东方》借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段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舞剧从尼雅遗址考古现场开篇,考古人员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后,在风沙中进入时空隧道,为观众展开了这块织锦背后的故事:奉作为汉朝将士在戍边前得到大汉天子御赐的“五星出东方”护臂。在风暴中,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及其助手们被精绝百姓所救。奉和建特从敌对到对手再到朋友、战友,他们的友情水到渠成,奉也收获了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的爱情。风沙磨砺,几番变故,真情让他们敞开心扉、友爱让他们守望相助、热血让他们生死与共。奉走了,他守护西域的一片赤诚,如同他贴身的织锦护臂熠熠生辉,字字千钧。但这片土地永在,各族人民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仰望五星闪耀,心向东方。
在这部剧中,国宝不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传奇的见证者、讲述者。剧中穿越历史的时空大门打开,再现西域戍边的汉族校尉与匈奴在尼雅遗址经过种种变故、化干戈为玉帛并建立深厚友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在祖国的怀抱中,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该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出土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文物就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要让它说话,就需要主创团队付出大量的心血。”《国宝档案》主持人的任志宏对文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文物是会说话的,文物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文物身上所凝聚的,不仅仅是文化形象,更是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推动文物活化。”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物的文化内涵,《五星出东方》的主创人员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和田文物、服饰、乐舞等文化元素有机置入不同的时空与情境,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以文物魅力寓于舞蹈,串联北京与新疆之风情,绽放千年织锦的无穷魅力。
创作过程
《五星出东方》讲述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故事,创作也是京新两地合作的产物。《五星出东方》北京站演出演员阵容由古丽米娜饰演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员罗昱文饰演汉朝戍边将领奉,索朗群旦饰演北人首领之子建特。此外,程一帆、张剑斌、高德瑞分别扮演奉和建特的助手。据介绍,该剧演员总数超过60人,阵容庞大。
创排初期,《五星出东方》的题材虽然得到各方认可,但史料素材极为有限,为具体创排带来较大难度。
采风过程中,主创团队从和田地区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样态,了解当地各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积累了珍贵的创作素材,明确了创作的艺术方向与特点。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排练,《五星出东方》上半场舞段已完成,作曲、舞段编排、舞美设计、造型服装设计、项目宣传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中。计划于5月底前完成舞美、服装、道具等全部制作工作,6月进入剧场进行合成、彩排。6月下旬,本剧将在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进行首轮演出。7月,赴新疆进行首轮巡演演出。
舞剧《五星出东方》历时两年创作,进行六次专家研讨会,易稿十余次。为了凸显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主创团队曾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去往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精绝古国。虽然历史仅留下只言片语,但采风的直观感受对主创有着极大冲击。
总编导王舸从“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让观众在舞剧《五星出东方》看到更为真实的历史,生动展现了西域地区风土人情。
在特色乐器的运用上,杨帆也用了许多心思。舞剧《天路》中,渲染藏地风情有许多现成的特色乐器,但到了《五星出东方》,哪怕是常常令人联想到西域的琵琶,也要“改造”一番。“汉代的琵琶肯定不是唐朝胡旋舞中用到的琵琶。”为了营造更加深久远的效果,有时候,杨帆需要在现有琵琶音色的基础上叠加中阮等乐器。杨帆还看过舞美、服装的设计过程,从中寻找“气质”上的灵感。
2023年巡演结束后,该部舞剧整体移交新玉歌舞团,和田县50余名演员开始认真打磨舞剧。2024年,在北京援疆帮扶下,对影剧院舞台进行改造升级,同时在保证故事完整性、连贯性、观赏性的基础上,优化演出方式和内容,使节目更符合旅游演艺舞台演出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加完美地向观众呈现演出效果。
作品荣誉
2021年,《五星出东方》入选2021年度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2022年9月,《五星出东方》入选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名单。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授予舞剧《五星出东方》优秀作品奖。
202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视频号发布“10年经典文艺作品名场面”视频,《五星出东方》位列其中。
演出信息
作品评价
该剧意在‘让文物讲故事’,诠释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新疆自古以来就在祖国的怀抱中,各民族心向东方,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主题。体现不可磨灭的至亲挚爱之情,不可抛却的守护家国之志和不可割裂的民族融合之魂。(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五星出东方》编剧许锐评价)
该剧把和田文物、服饰、乐舞等文化元素有机置入不同的时空与情境,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让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中国新闻网评)
舞剧以一件织有“五星出东方”字样的汉代文物织锦为引子,引领观众回到被无垠黄沙掩埋的遥远西域,勾勒出汉朝戍边将军奉、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尼雅遗址首领之女春君的一段传奇。剧中,有命运交织、至爱至深的真性情演绎;有天香国色、摇曳生姿的胡姬与汉舞;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武将忠义魂。《五星出东方》服装从颜色、样式、纹样等设计都结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设计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处理,在舞台上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灯光设计同样以护臂的颜色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文汇网评)
该剧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尼雅遗址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中青网评)
舞剧《五星出东方》开启全国巡演后收获大量好评,观众称:“用舞蹈讲述文物故事、表达民族融合,又一部文化年自信之作”,“不仅看了剧,了解了历史,也读懂了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齐鲁晚报评)
《五星出东方》讲述了困在沙暴中的汉朝戍边将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被救至尼雅遗址后邂逅首领之女春君,彼此化干戈为玉帛、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从三人命运讲到民族大爱,以小见大,是总编导王舸标志性的切入手法。“这部作品包含着‘大主题’的概念。”杨帆与王舸、编剧许锐深聊过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情感的力量”是音乐创作的支点。因此,虽然要写西域音乐,杨帆并没有将思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地区,只是在风格上加以必要的借鉴。(北京日报评)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一大特色就是它集纳了多样的舞蹈语汇,不是单一形式的舞蹈风格贯穿全剧,这样的编排形式让每一段情景故事中的舞蹈展现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精绝城中充满西域色彩的夜宴“灯舞”可以找到民族舞蹈的影子;精绝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蹦迪”舞段,又仿佛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现;“锦绣”中展现出的提袖折腰又属于古典舞的范畴,还有俊男“洗澡舞”、和尚“广场舞”、群众“吃瓜舞”等等,如此丰富有趣的舞蹈创作让舞剧《五星出东方》成为主旋律作品中的另类,也颠覆了观众对民族题材舞剧的传统认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
舞剧《五星出东方》是源自对一件古文物的想象而展开穿越时空的舞剧创作。“在浩瀚的艺术星空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四川在线评)
《五星出东方》不只是对国宝文物故事的抒怀与畅想,它更是民族精神的舞蹈书写,故事里西域古国患难与共的民族兄弟,织就了一曲相亲相爱的民族诗篇。同时舞剧尝试着以文物讲述故事,更是在历史想象与艺术创作中向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李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