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弹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等研究。他领导完成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爆轰模拟试验;组织探索氢弹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领导参与中国首颗氢弹研制、试验。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和证书,这是“七五”计划期间的第一个全国劳模。12天后,邓稼先在北京市逝世,享年62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邓以蛰希望他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因此得名。因父亲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因此邓稼先与杨振宁从小便结下了深厚友情,少年时经常一起弹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
邓稼先从5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在北平市读小学,后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并于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甚至将日本国旗扯碎,踩到脚下。1940年春夏之交,父亲担心邓稼先遭受迫害,于是安排他跟随年长10岁的大姐辗转数月抵达云南昆明。随后,邓稼先又被安排前往四川江津由四叔邓委宣担任校长的国立第九中学念完高中。
1941年夏,邓稼先从国立九中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在昆明文正中学和培文中学各任教三个月。然后随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此时的邓稼先还积极参与着北方学生的民主运动。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次年秋,进入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且仅用了23个月就完成了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的博士论文,于1950年8月获得博士学位。此时的邓稼先年仅26岁,被称作“娃娃博士”。此外,邓稼先留学期间还积极参加中国进步留学生团体“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普渡大学分会的活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归国投身国防建设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中国;同年10月,邓稼先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邓稼先和一批刚出校门的青年人跟随钱三强、何泽慧、王淦昌等原子科学家进行开拓性的工作,先后单独或合作发表了《关于氢二核的光致蜕变》《β衰变的角关系》《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学术论文。1952年,邓稼先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原子核理论研究组的组长。195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学术秘书和吴有训副院长的工作。
1958年8月,邓稼先接受了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提出的“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的光荣任务,出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邓稼先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消失”了,他的名字也不再出现于公开场合和公开出版物上。
此后,邓稼先用了数个月的时间从北京和全国各地名牌大学中挑选了二三十名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个战斗集体。中央最初的计划是向苏联专家学习,走仿制的道路,但后来因为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政府撕毁全部协议并撤走全部专家。于是,中央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并将原子弹研制定名为“596”工程。其后,邓稼先提出“边干边学”的口号,组织集体学习柯朗的《超音束流和冲击波》、戴维森的《中子运输理论》、泽而陀维奇的《爆震原理》以及格拉斯顿的《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四本书。邓稼先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1962年9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1963年9月,原子弹总体计划完成。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直接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此后1979年升任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外,邓稼先还先后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职务,还是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患疾、解密与逝世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大肠癌的手术;3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4月,强忍病痛与于敏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弹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次年5月,邓稼先又做了第三次手术。
1986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的事迹解密;6月24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都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报道《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这篇通讯,人们这才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享年62岁。
邓稼先临终留下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第三句,是对后人的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此外,邓稼先与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成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著作,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核物理专家罗箭就曾师从邓稼先。
荣誉奖项
影响与评价
邓稼先逝世后,其岳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许德珩亲笔题写了大幅白绫挽幛:“稼先逝世,我极悲痛!”原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则在邓稼先的挽联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描述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高度赞扬他为华族核弹事业作出的贡献。“时代楷模”、地球物理学黄大年曾公开表示自己的偶像是邓稼先,看到他便能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邓稼先》是由王冀邢执导,巫刚、刘蓓、汤镇宗等主演的传记电影,由巫刚饰演邓稼先。该影片为50部“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片”之一,讲述了邓稼先为实现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破而无私奉献一生的事迹。
邓稼先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怀宁县稼先公园内,总建筑面积993.5平方米,展陈面积850平方米,包括主展厅和临展厅两部分。主展厅包括序厅、少年壮志多峥嵘、雄心伴我作远游、许身国威壮河山、初心不改有斯人等部分,收藏有关邓稼先的手稿、物品、证书、照片等珍贵资料。
邓稼先故居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北麓,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列为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
2014年10月16日,中国邮政定发行2014一25《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一套6枚,邓稼先与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朱光亚、王选共同入选。2016年2月2日,海军“邓稼先”船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舟山市某军港码头举行,列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侦测船大队,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该船满载排水量6000余吨,5级海况下可进行综合调查测量作业,9级海况下可在除极地和冰区以外的任何海区安全航行,最大抗风力12级。2018年9月4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举行了邓稼先铜像安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