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雀鹰(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ccipiter virgatus),鹰形目、鹰科、鹰属的小型猛禽,体重100~215g,体长280~380mm。雄鸟上体黑灰色,喉白色,喉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部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个体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虹膜、蜡膜和脚黄色,嘴的基部为铅蓝色,尖端黑色。
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如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在中国主要见于华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以及海南省和台湾省。一般栖息于海拔300 m~2200 m的较茂密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也会栖息在二者的混交林和开阔的林缘疏林地带,冬季会到低海拔的平原地带丛林、山麓生活。
大部分松雀鹰为留鸟,但有少部分会在冬季向温暖地区或海拔更低的地区迁徙。肉食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鸟类为食,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蝙蝠等,还会捕食蜥蜴、昆虫等其他动物。
于202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松雀鹰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重雄性188~192 g,雌性160~215 g;松雀鹰的A.v.confusus亚种,雄性体重为83~99 g雌性131~140 g;A.v.affinis亚种,雄性体重100~140 g,雌性190~215 g;体长280~380 mm;嘴峰雄性平均长13.5 mm,雌性平均长15 mm;翅长雄性161~187 mm,雌性195~220 mm;尾长雄性115~149 mm,雌性167~179 mm;跗雄性42~52 mm,雌性58~61 mm。
松雀鹰的头顶至后颈均为黑色,其头顶点缀有棕褐色羽毛;眼先白色;头侧、颈侧和其余上体均为暗灰褐色;颈部和后颈基部羽毛为白色;肩和三级飞羽基部有白斑,其中三级飞羽基部白斑较大;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外具明显黑色横斑,内基部白色,具褐色横斑,尾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具4道黑褐色横斑。颈和喉白色,具有1条宽阔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胸部及两胁白色,具宽而粗著的灰栗色横斑;腹部白色,具灰褐色横斑;腿羽白色,亦具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具少许断裂的暗灰褐色横斑。
雄鸟和雌鸟相似,但上体更富褐色,头相当暗褐。下体白色,喉部中央具宽的黑色中央纹,胸亦具褐色纵纹,腹和两胁具横斑。一般情况下松雀鹰雌鸟的平均体型比雄鸟大15%~25%。
虹膜、蜡膜和脚黄色,嘴在基部为铅蓝色,尖端黑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松雀鹰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如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越南等。
在中国主要见于华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如福建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广东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但也在其他省市,如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海南省和台湾省等地有分布
亚种分化与分布
松雀鹰共10个亚种被确认。
栖息地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 m到2200 m茂密的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开阔的林缘疏林地带,一些个体冬季常到山麓和低海拔平原地带的丛林、竹园与河谷地带栖息,也栖息于低山丘陵、草地和果园。在冬季,印度到中国台湾范围的松雀鹰许多个体会迁徙至海拔较低的地区,而安达曼群岛红树林的松雀鹰甚至会迁徙到低于海拔零点的地区栖息。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松雀鹰主要的猎物是小型鸟类,此外它们还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蜥蜴以及昆虫。松雀鹰捕食的鸟类绝大部分为雀形目鸟类,例如莺鹛科的小型鸟类、鸫科鸟类,但须鴷科鸟类以及棕雨燕(Cypsiurus balasiensis)等雨燕科鸟类均为松雀鹰的捕猎对象。而一些经由人类驯养用于捕猎的,体型较大的雌性松雀鹰,在经过训练后还会捕猎体型更大的猎物,如鸽子、松鼠鸡、鹧鸪属鸟类、甚至鹬科鸟类。在松雀鹰鸟巢中曾发现过几种蝙蝠以及一些类的遗骸,在其鸟巢下也发现过包括鼯鼠、老鼠和蝙蝠等哺乳动物遗骸。
松雀鹰的捕猎行为类似于雀鹰(Accipiter nisus),主要依靠突然地袭击来捕获猎物。它们会站在林缘高大的枯树顶枝上,等待并且突然袭击过往的猎物。它们在搜寻猎物时一般较少在空中盘旋,而在捕猎时非常迅速,在空中会以非常敏捷的转弯的转向来避开障碍物。它们会用翅膀扑击空中的猎物,也会捕捉地面上以及树上的猎物。
松雀鹰巢区较大,一般较少在巢附近捕食,有淡脚柳莺、白腹蓝等小型鸟类的巢在距松雀鹰巢树数十米远的地方,也未被其捕食的记录,多在距巢300 m以外的地方觅食,也会在距巢1 km以外的地区活动和觅食。
松雀鹰会袭击其他鸟类的巢,并且捕食其中的雏鸟,根据记录,在松雀鹰的巢穴中曾经发现过其他物种的雏鸟与未羽化并且被拔了毛的雀形目小型鸟类。
松雀鹰一般在白天活动,但也会在黎明或者黄昏狩猎。
鸣声
松雀鹰的鸣声较嘈杂,并且经常会彼此相对呼叫,在繁殖季节它们会会发出尖锐大声的“ki-weeer”鸣声,而雏鸟在饥饿时会发出短促,并且重复的“tchew, tchew-tchew”鸣声来乞求食物。
迁徙行为
绝大多数的松雀鹰为留鸟,但也有一部分松雀鹰在冬季会进行迁徙,部分会从高海拔地区迁徙到低海拔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松雀鹰在冬季会迁徙到印度北部的低海拔地区或孟加拉国的山麓以及平原。而分布在中国的个体会有一些明显的向低纬度地区,比如中国东南部以及印度地区迁徙的情况,而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栖息在山地的松雀鹰个体向低海拔地区迁徙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成年雄性松雀鹰较少迁徙,迁徙个体中雌性松雀鹰和亚成体松雀鹰占了较大的比例。
领地与社会行为
松雀鹰一般独自或成对生活。它们也会独自或者与其他松雀鹰在高空盘旋,或者彼此追逐。松雀鹰有较强的领域性,常常会主动攻击入侵其领域的生物,直至其离去。
种间关系
松雀鹰与领角鸮(Otus lettia)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两个物种之间会争夺潜在的、可利用的巢穴,曾有过松雀鹰的巢穴被领角鸮占据之后,不得不放弃繁殖的记录。除此之外,松雀鹰也会捕食领角鸮,这是鸮类被日间活动的猛禽捕食的少量记录之一。
生长繁殖
求偶与筑巢
繁殖期松雀鹰会在高空盘旋飞行,经久不停;有时也在树间飞行;有时雄鸟也会追逐雌鸟飞行。松雀鹰在不同地区繁殖期时间有所差异,一般由雌雄鸟共同筑巢,也有些由雌鸟单独筑巢,筑巢一般花费8~12 天。巢址一般会选在森林中鸟类繁殖多的林缘地区、稀林中,松雀鹰也会在悬崖边、俯瞰峡谷或靠近道路或溪流的地区筑巢。松雀鹰的巢一般在枝叶茂盛,比较隐蔽的高大树木上部。巢主要由细树枝构成,其中一些树枝会带有绿叶,以此遮蔽巢穴。有时松雀鹰也会基于乌鸦,鸽子或松鼠的旧巢来搭建新巢,它们还会修理并且利用往年的旧巢。松雀鹰巢穴的巢壁较厚,一般为盘或皿状,内垫鸟羽、松针,或者其它树叶或干草等。有的雌性松雀鹰巢筑成后既开始产卵,有的则间隔几日,在中国吉林省东部林区所观察到的松雀鹰,在营巢期雄鸟多在距巢200~300 m处的高树上或枯枝头上站立警戒。
孵化
每窝产卵3~4枚,偶尔会产2枚或5枚,卵的大小为34~41 mm×28~32 mm,鲜卵浅蓝白色,孵化后期呈灰白色,但卵壳内表面仍为浅蓝色,卵表分散有少量由赤褐到紫褐色的小型斑点和斑纹,有的卵钝端的斑点较多。产下一枚卵后雌鸟即开始坐巢孵卵,此后一般间日产卵一枚。孵卵期雌鸟整日卧巢孵卵,由雄鸟为其供给食物,雄鸟所提供的食物多为小型鸟类或者啮齿动物。孵卵中的雌鸟一般并不会攻击或者捕食在巢址附近活动的小型鸟类,并且不会轻易离巢。
育雏
幼鸟孵化后约23至32天离巢,但仍会在巢附近由亲鸟供应食物并教导猎食技巧,离巢后约一个月,才有能力自行捕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2001年的统计,估计全球松雀鹰约有10万只,并由此估计其中成熟个体约有6.7万只。据2009年的估计,中国的松雀鹰种群约有1万~10万对可繁殖的成熟个体。截止2023年1月3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估计全球松雀鹰成熟个体为4万~40万只,但其种群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潜在威胁
松雀鹰高度依赖森林栖息地,2001~2020年期间,该物种栖息地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减少了8.9%,而由于栖息地内的森林遭到持续的破坏,研究人员推测其种群数量也在随之下降。
保护级别
于202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
松雀鹰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保护动物。
亲缘种及区分
最近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松雀鹰与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和褐鹰(Accipiter fasciatus)形成了一个单系群,三者亲缘关系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