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英文校名:Fujian Normal University,缩写:FNU,中文简称:福建师大)是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由清代帝师陈宝琛创办,肇始于1907年,注册地址为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
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是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学校调整、合并,于1953年正式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校名为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于2014年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入选中国“2011计划”,2018年成为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2年6月,学校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8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17项,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学术基地。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本部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4000多亩,有28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160人,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5万余人,各类研究生1.1万余人。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在2025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福建师范大学位列第87名。
历史沿革
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时期
1907年2月,陈宝琛创建了福建省优级师范学堂,任校长,第一届学堂开设理化、博物选科,后开设地理历史选科、数学选科和博物本科。1912年受令于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改学堂为学校,后设高师科和初师科,1914年8月受制于中华民国教育部法令,福建高等师范学校停办,1915年该校的高等师范教育结束。
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194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陈仪筹备福建大学建设并举行开学典礼,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叫停,后改为师资养成所。1941年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获准成立,唐守谦任校长,设福建永安霞岭为校址。抗战爆发后,全体师生迁至南平,抗战结束后迁回福州。
1941年4月,着手筹办,6月1日获电准成立,唐守谦被任命为校长,8月1日即正式开学。福建师专(即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文同)在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一脉相承,在福建高等师范教育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满时节,顺流而下迁校南平沙溪之滨的水南后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乔迁福建师范教育的发源地-福州乌石山。
1949年3月,发动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征兵、反征粮"声势浩大的游行。
1949年8月,师专师生迎来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军管会接管了学校,仍称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院。
1950年9月,该校即扩建为福建师范学院。
福州师范学院时期
1951年至1952年,福建省立师范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相继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陆维特任党委书记、院长,校址定在福州仓山岭后路。自此福建师范学院以向师范型高校转变为发展定位,组织师生积极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福建师范学院的一切教学、科研活动被迫停止。
福建师范大学时期
1972年“文革”结束,福建师范学院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正式复办、恢复招生。进入21世纪,福建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坚持“学术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战略方针,2012年开始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大学,2018年至2022年先后成为福建省一流大学、“双一流”高校。
2023年3月,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美术馆揭牌,首展150余件作品展出。7月,福建省高校金融教育宣传基地在福建师范大学成立。9月,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揭牌仪式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12月,福建师范大学发起成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同月,福建师范大学当选全国会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2024年11月21日,福建师范大学全球南方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3月23日,福建师范大学泉州低碳产业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学校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的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学校有有28个学院,本科专业85个,其中招生专业75个,分布在23个教学单位,涵盖文、史、理、工、教、经、法、管、艺9个学科门类。
*以上信息截至202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信息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16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1.5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1.16%,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各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青年项目2人、讲座教授1人、讲席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含海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成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12月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教学情况
截至到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4项,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获批国家级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6个。19个师范类专业中,对标开展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17个专业全部通过认证,在全国高师院校中率先实现认证全覆盖。1个专业通过CEEAA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现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4项,教学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收录49个。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等国家级赛事中屡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培优学科2个、主干学科3个、省高峰学科9个和高原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5个学科进入ESI前5‰。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交流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台湾40多所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现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学院,6个本科层次、1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印尼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菲律宾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海外华文教育初具规模、特色彰显,迄今已向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美国等29个国家派出志愿者共22批1025人(次),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2所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123个。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科研成果
截至到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获得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1000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8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人文社科一等奖4项。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600多项,其他各类课题39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项。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以上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官网显示信息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主办多种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原刊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学报》,设有数学、化学、生命科学、运动学、地理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栏目。自然科学版入选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等荣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先后开辟了语文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研究、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等专题栏目。该刊先后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并被评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等,该刊的“修辞学大视野”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馆藏资源
2009年,学校图书馆荣列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拥有丰富的古籍资源约30万册,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
截至到2025年2月,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设有仓山校区和旗山校区两个馆舍,建筑总面积达到 5.6 万平方米。两个校区图书馆共设阅览座位4200个,且实现了通还通借,资源共享。馆内拥有专业服务器 47 台,存储容量 230T,计算机 413 台。以万兆路由交换机为核心,馆内各主节点间以千兆光纤相连,百兆带宽到桌面,实现了基于校园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大规模并发用户的访问和全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的全天候远程服务。馆藏纸质书刊 500 万册(含各学院、研究中心等资料室藏书),中外文电子图书 567.3 万种,中外文数据库 115 个。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采用双圆套圆形徽标,以最早前身学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外观造型为中心,其下方标注的是学校创校时间“1907”。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校名“福建师范大学”位于外环上方,下方则是校名的英文大写。学校徽章为题有校名“福建师范大学”的长方形证章。
校徽中的四根方胜柱是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的图形化,表达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拉长的柱子喻“盘长”的传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方胜柱格栅与建筑主体通透开敞式,意指对内对外交流合作与沟通,以及东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创造出更深、更新的理念精神。笔架山门是开启知识之门的象征。
精神文化
校训
福建省师范大学的校训为“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知明行笃”,出自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知明行笃”作为校训可以激励学校师生继承知行关系的优良传统,注重知行合一。知行是认识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校训引用福建一代学术宗师朱熹的名言,同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立诚”,出自《易经》:“修辞立其诚”。在现代,“立诚”可以理解为对国家民族,世间真理的忠诚,对个人正直品行的坚守。“致广”,出自《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引申为功成名就的境界和宽容包含的天地。
总之,“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的校训旨在提醒全校师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真诚待人,忠诚做事,追求真理,最终达到豁朗开阔的境界。
校歌
《福建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夏冬、常祁 作曲:章绍同
闽水泱泱 长安葱葱
旗山莽苍苍
百年学府 弦歌传唱
难忘好时光
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全面求发展
重教勤学 求实创新
矢志成栋梁
海纳百川 名师璀璨
钟声响四方 钟声响四方
福建师大 八闽之光
明天更辉煌 明天更辉煌
闽水泱泱 长安葱葱
旗山莽苍苍
百年学府 弦歌传唱
难忘好时光
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全面求发展
重教勤学 求实创新
矢志成栋梁
海纳百川 名师璀璨
钟声响四方 钟声响四方
福建师大 八闽之光
明天更辉煌 明天更辉煌
校风
福建师范大学的校风为“重教、勤学、求实、创新”。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有风信子爱心义教团、大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地理协会、“我是化学人”科普志愿服务协会、美食协会、文学社等。上百个学生社团,覆盖思想政治、文化体育、自律互助、学术科技、志愿公益等多个类别。
该校的青年通讯社成立于1988年,是以校园媒体宣传为主的学生社团,以校园新闻报道为主要工作,以校园学生刊物《青年广场》、团学刊物《团学快讯》为传播平台,朝着综合性、多元化的现代学生传媒机构发展。风信子爱心义教团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风信子支教实践队,于2017年发展为学生社团,该社团成员先后前往贵州省、河南省、福建省等地乡村小学开展暑期支教实践,以暑期实践为手段推动学生教育。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信息来源:截至202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信息
历任领导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本部有福建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仓山区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为4000多亩。
大学排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701-800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601-700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95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4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601-700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87名。
福建师范大学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8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