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简称“安中医”),英文名称为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缩写为AHUCM)。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是安徽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获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被遴选为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溯源于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学校)。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并于1970年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2011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23年,列入安徽省“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
截至2025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4个校区,占地面积847357.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45603.00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为 4.33 亿元;图书馆位于少荃湖校区,总面积 41516.00 平方米,内有纸质藏书123.87万册;有13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下设3所直属附属医院,全日制学生21147人,教职医护员工4924人(截至2024年11月,专任教师1295人),拥有3个一级学科及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及8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17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学科1个、前1%学科1个。
在2025年软科中国中医药大学排名中,安徽中医药大学排名第13位。
历史沿革
安徽中医药大学前身为安徽省中医进修班,由原安徽省卫生厅于1952年夏季在芜湖市创办。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办学性质为短期轮训性质,学制为半年,培训对象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
1953年下半年,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在安徽省中医进修班的基础上扩建形成。1956年3月,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地址由芜湖迁至合肥市三孝口永乐宫(现永红路1号)。
1959年3月3日,原安徽省卫生厅正式批准在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安徽中医学院,学院规模为学生五千人左右。院址仍在合肥市三孝口省中医进修学校原址。安徽中医学院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从事中医函授教育,建院当年即实现招生办学。同年,郭沫若先生为安徽中医学院题写校名。1953至1959年期间,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开设针灸、中医、中药各科培训班共计20余次,并且自1956年开始聘请专职教师、设立教研组,至1959年学校已有12个教研组,25位专职教师。
1962年,安徽中医学院院系调整,创建于1953年的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并入中医学院,同年2月,学校本部和办学主体开始由三孝口搬迁至六安路校区(即原合肥医专校区)。
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11月,安徽中医学院筹建领导小组成立。1976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正式从安徽医学院分出,重新创建。
1978年开始,安徽中医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且于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权,1999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学院新增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2003年7月,安徽中医学院获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2008年获得开展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获博士学位授权,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也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4年,安徽中医药大学获批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2023年,学校被列入安徽省“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设置有13个二级学院(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32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近五千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275人。截至2025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杰青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 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医务名匠”1人、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3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3人,“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1人、省杰青6人、省优青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2022年,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担任荣誉校长。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有32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29个二级学科及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17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2个;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安徽省特色学科2个,特色培育学科1个,重点学科13个;建有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9个。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有1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获得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11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近五年,学校最终就业率平均约94%。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5个,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8项、一等奖23项。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分别在希腊、英国设立雅典中医药中心和曼彻斯特中医药中心。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于1959年建校时同时建立,2000年原安徽省医药学校图书馆并入,2024年加挂档案馆牌子,划入档案馆、校史馆、新安医学文化馆管理职责。
截至2024年11月,图书馆位于少荃湖校区,总面积为41516.00平方米,内有纸质藏书123.87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到270余万册,国内专业期刊8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35个。图书馆有中医药书库、线装书库、样本书库、外文书库、中文二线书库等各类书库和专业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阅览座位2177席。
2010年,学校图书馆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的古籍书库,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有国家标准化的古籍书库和古籍修复室。古籍部现有各类古籍3.3万余册,中医药古籍是馆藏重点,共2万余册,占70%。2024年,入选“安徽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站”。学校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中心。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学术出版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学报创刊于1981年12月。2013年11月1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新出审字[2013]1414号),《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国内统一刊号为34-1324/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2095-7246。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录。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1989年获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三重点实验室等奖;1998年获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1年本刊编辑部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网站奖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30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有科研机构21所,重点实验室8个,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2个,研究中心和基地3个,服务平台1个。
科技成果
截至2025年5月,近五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8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2024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3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 3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 项(其中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各 1 项),新增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1 项,高水平论文 1000 多篇,授权专利 100 多件(其中发明专利 60 件)。
校园文化
校徽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徽为双圆套圆形徽标,以宝石蓝为主色调。校徽以“悬壶济世”典故为切入点,以安徽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马头墙)为形,辅以太极、蛇杖、中草药构筑成一个完整的“中”字,表达中医治病救人的仁德。药葫芦代表以中医济世著称的“北华佗”医学流派,徽派建筑则代表“南新安”的新安医学。标志中间部分似手掌形,代表中医的把脉。在徽派建筑(马头墙)框架里,药葫芦内含乾坤太极,又融合了世界常用的蛇杖医学标志,杖也可以理解为针灸之银针。蛇杖下方有“1959”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郭沫若体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的中文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校训
至精至诚,惟是惟新
至精至诚:取意“大医精诚”,培养医术精湛和品德高尚的学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育人理念。
惟是惟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考中医发展规律,谋划学校发展大事。校训标准字体采用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手体。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发展理念。
校歌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歌名为《青春在飞扬》,校歌由集体作词,由申保山作曲。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歌歌词
新安热土,华佗故乡,
杏林学子,汇成智慧海洋,
青春飞扬,放飞希望,中华文化蕴藏美好理想,
安中啊,你是我的翅膀,为我的飞翔增添力量,
安中啊 ,青春在飞扬,今天的付出明天将远航。
岐黄之术,源远流长,教书育人铸就事业辉煌,
至精至诚,惟是惟新,谱写出我们新的篇章。
安中啊,你是我的船桨,为我的远航把握方向,
安中啊,青春在飞扬,今天的付出明天将远航。
校旗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5年6月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1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共设有4个校区,分别是少荃湖校区、梅山路校区、史河路校区、六安路校区。
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邮编为230012,为主校区,承担大部分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内有图书馆、操场、华佗广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药用植物园、人体科学馆、校史馆、新安医学文化馆等基础设施。梅山路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103号,邮编为230038。史河路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史河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为230031。六安路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寿春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为230061。
校友情况
(截至2023年5月)
商界
思立普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建国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控股集团)品牌与公共关系副总裁刘之椰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凯博通集团总裁于圣臣
医学界
2021“专科精英奖·针灸推拿”获得者、北京医院针灸按摩科主任医师郑志坚
中国中医肾病促进会理事、浙江省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委、“浙江优秀中青年中医师”费德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务委员、“台州市第二届中青年名中医”李思斌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日医院肛肠中心主任王晏美
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咨询专家、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雯
学术界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骆斌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许能贵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副主任中医师,蚌埠医学院讲师,全国浮针医学教学专家组成员、《浮针医学临床精粹》作者胡正喜
其它
安徽省劳动模范”李广来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世界十大杰出青年(Ten Outstanding Young People)三十强辛伟纶
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周瑞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最美医生童佳兵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琪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最美医生徐晓婵
“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袁守龙
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朱满洲
所获荣誉
2006年,获“全国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2018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入围“无偿献血先进集体”。
2023年3月,志愿汇全国高校TOP100,“益动低碳”优秀组织。
2023年5月,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2024年上海软科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类大学排名中,安徽中医药大学位列第52位。
2025年软科中国中医药大学排名中,安徽中医药大学排名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