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药大学(英语: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北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院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河北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初名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校址在河北省保定市,1957年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958年定名为河北中医学院。1962年与天津中医学院合并,校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9年天津中医学院整建制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为河北新医大学。1983年恢复独立设置开始招生。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重新恢复河北中医学院设置,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3年9月,河北中医药大学总占地面积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在编教职工人数(含直属单位)为3031人,其中专任教师766人;全日制在校生人数989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8668人,硕博研究生1228人;设有12个教学机构,开设2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河北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第62名,全国参考排名第436名。
学校历史
河北中医学院(保定时期)
1956年3月,河北省中医专科学校在河北省保定市正式成立。
1957年暑假招收了93名中医学专业全日制学生。
1958年7月,学校正式改名为河北中医学院;同年,河北省中医进修学校由石家庄市迁至保定市并入。
天津中医学院
1958年8月,天津中医学校、天津中医进修学校及天津中医院等单位合并成立天津中医学院。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河北中医学院于1961年停止招生。
1962年,河北中医学院迁至天津市和天津中医学院进行合并,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
1966年,河北省天津中医药大学停止招生。
1969年11月,天津中医学院西迁石家庄。
河北新医大学
1970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与河北医学院合并为河北新医大学并组成中医系,学校设医学、中医两个专业;同年10月,中医学专业恢复招生。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次恢复独立建制)
1979年,以中医系为基础恢复建立河北中医学院,河北新医大学恢复原河北医学院名称,原天津中医学院部分师资返回天津并入1978年重建的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
1981年10月,河北中医学院新校址设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
1981年,金匮要略学科成为河北省中医类学科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暑期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120名。
1984年,河北医学院中医系移交给河北中医学院,同年6月,省中医院归属河北中医学院为附属医院。
1984年,学校设针灸系。1986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89年招收本科生。
1991年设中药系,1992年招收专科生。
1992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生,1993年设中西医结合系,同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
1995年招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专科生。
河北医科大学
1995年5月,河北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与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
1999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2000年,招收中药学本科生。
2002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
2009年,招收护理学本科生。中医药本科教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本科教育创新高地。
河北中医学院(第二次恢复独立建制)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河北中医学院,学校重新恢复独立建制。
2014年10月,学校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11月,列为省属重点骨干高校。
2015年4月确定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5月,确认河北中医学院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6月,河北中医学院取得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017年9月,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并入河北中医学院。2017年,学校被批准为河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20年1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划转至河北中医学院管理,加挂河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牌子。
2022年12月,河北中医学院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戈亚斯联邦大学共建的戈亚斯联邦大学举行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
2023年2月,河北中医学院获批成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收院校。
河北中医药大学
2023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河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北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9月,河北中医药大学下设12个教学机构,共设置26个本科专业,涵盖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3031人(含直属单位),其中,校本部865人,第一附属医院1872人,第二附属医院206人,省中医药科学院88人。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66人,其中,正高职196人(含教授158人),副高职249人,博士学位240人,硕士学位435人。博士生导师61人、硕士生导师517人,2人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拥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中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以及省管优秀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工程专家人选共计100余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9月,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河北省重点学科2个,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河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12个。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与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共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9月,河北中医药大学拥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4门。社区实践教学基地7个,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21个,其他实习实训基地20个,其中5个获批省级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
附属医院
截至2023年1月,河北中医药大学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所,教学医院40所。
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座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医疗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临床、医技科室75个,设置病区44个,编制床位1800张。截至2023年4月,官网所示,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6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河北省名中医15人,拥有一批代表国家区域诊疗中心水平的医师团队。医院有硕博导师134人,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设有8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室,3个省级科研平台,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现生产茵连和胃颗粒、金石利咽颗粒等40个特色制剂品种。
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位于定州市,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纳入三级医院管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建于1965年3月,截至2023年4月,官网所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34697.47平方米,在建项目建筑面积为35870平方米。开设床位650张,在职职工77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7人,正高级30人,副高级103人,中级282人。设置31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5个医辅科室,19个行政职能科室。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为中国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全国首批PCCM规范化建设达标认证单位、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月,河北中医药大学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联合创办拉美地区中医孔子学院,与十余个国家的20所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韩国、美国、新西兰、巴西等多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1个河北省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推广基地为“河北省中医药国际推广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项目”入选教育部“汉语桥”团组接待资源库。河北中医药大学获批3个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分别是河北省中医针灸优势病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北省中药资源利用与质量评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北省离子通道功能与创新中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9月,河北中医药大学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实验室1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技术创新中心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河北中医药学报》创刊于1986年,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中医药大学主办,是双月刊,主要反映中医药科研、教学和临床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有中医药实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等栏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ED)、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为《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等。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杏苑校区图书馆和橘泉校区图书馆2个馆区,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3848.85平方米。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服务基础,图书馆不断优化、细化、深化文献资源建设途径,通过对师生调研,对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和省内10所兄弟院校图书馆资源购置情况调研,对馆藏图书按学科进行深度分析,整理收集重点出版社当年的出版书目,请学院专业教师参与图书采购及整理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提升了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水平。现有各类馆藏图书106.13万余册,电子图书195万余册,电子期刊700万余册,纸质期刊1423种,报纸51种,阅览座位1366个,电子数据库60个,其中有7个中医特色资源库。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河北中医药大学2020年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5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知识产权16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共计立项50项;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得省自然基金委学术会议专项资金资助;获批民生与医药专项12项;获批软科学与科普专项6项;获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3项;获批新冠肺炎专项5项;首次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后补助项目3项。2021年河北中医药大学共立项各类科研项目327项,其中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首次承担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其中国级家重点项目为“张锡纯补肾调冲法调控母胎界面有氧糖酵解微环境促进胚胎植入以安胎的机制研究”。截至2022年,河北中医药大学知识产权获批3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
2022年1月4日,学校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8项。
学校排行
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河北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第62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河北中医药大学中心为字母U,最中间的图案为中国八卦图,U代表大学,八卦图象征中医里面的阴阳,体现出是中医科学研究这一主要元素。同时用橄榄枝包围着,代表着医生的救死扶伤精神以及使用植物这一元素,倡导中医里面的天人合一理念。1956年代表学校的建立时间,校徽外围顶部是校名,下侧是长城图案,代表着河北的地理特色,长城放在最外侧也代表着坚定守护人类健康。
校训
河北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博学求源 厚德济世
“博学”意思是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求源”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地穷尽医学的本领,专心勤奋,毫不懈怠。“厚德”意思是师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厚德载物;“济世”意思是告诫广大从医者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整句话是希望医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学识素养,也要在学习中记住要牢记医生的使命与职责,要有人文情怀。
校区情况
截止2023年1月,学校拥有杏苑、橘泉、祁州、东垣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596855.63平方米(895.28亩),建筑面积32.19万平方米。
杏苑校区
杏苑校区为主校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3号,学校主要党政机关、本科教学相关学院和教辅机构常驻于此。
橘泉校区
橘泉校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326号,毗邻火车站,学校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多个部门常驻于此。
祁州校区
祁州校区位于河北省安国市,为中药学习实习基地。
东垣校区
东垣校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为临床教学主阵地。
行政管理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杰出校友
学校荣誉
2020年,获得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先进集体。
2020年,获河北省“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
2021年,河北中医药大学获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优秀奖。
2022年,学校获得第九届“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
2023年,学校学生在“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获特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