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英语: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英文简称:CUPL),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也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该校加入了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立于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治系合并而成。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学校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由于历史原因,1970年中断,1978年恢复。学校于1983年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学校入选“211工程”;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2024年2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揭牌成立。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海淀区学院路校区和昌平区府学路校区。截至2025年1月,学校拥有22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学生18246人,其中本科生9992人、硕士研究生6534人、博士研究生1720人;专任教师1028人,其中教授336人、副教授392人,博士生导师301人、硕士生导师81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0%。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01-1400名,在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
历史沿革
北京政法学院
1952年,为适应国家“政法财经适当集中”的要求,教育部就成立北京政法学院提出请示报告。同年11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四所大学政法系联合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在北京东城滩北京大学旧址成立,校名毛泽东题,院长钱端升担任,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53年1月14日,毛泽东任命钱端升为学院院长。同年12月,搬迁至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1954年,学院由成立时的受高教部和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双重领导改为由司法部领导。1955年,实施了四年制本科教育。同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29门课程。1958年7月23日,司法部按照中央要求和教育部的规定,通知北京政法学院下放北京市人委领导,同年7月28日,交接工作结束。1960年春,北京政法学院行政上复归教育部领导,公安部在供应资料、审查讲义、安排学生实习等业务方面予以协助。同年10月22日,北京政法大学被确定为新增的44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年,停止招生。1970年,被取消关闭。1971年初迁往安徽省办“五七”干校,翌年4月全体教师、干部被分配到安徽等省、市、自治区。校舍也划归北京市文化局使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走,一些设施受到破坏。197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国务院关于批准恢复北京和西北政法大学的通知》,决定恢复北京政法大学,主管部门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1979年恢复招生,曹海波任书记兼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
1980 年,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并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也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三次为中国政法大学选任校长,最终决定由刘复之担任。1982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2月,中央任命司法部长刘复之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司法部党组成员陈卓任党委书记。4月,国务院批复司法部关于批准设立中国政法大学的正式报告。5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礼堂举行。并决定设立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实行三院制。本科学院是在原中央政法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的。进修学院在中央干校基础上设立,为多个政法部门培训干部。设立研究生院,主要培养政法教育师资。1984年,昌平新校区成立,同年12月,司法部部长邹瑜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1985年3月,增设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试办政治学专业,学制均为四年。同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为该校题词。1986年6月7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新校工地上隆重举行了新校奠基典礼。1987年9月,当年录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到昌平区校区报到。9月22日,在昌平新校举行首次开学典礼。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终告竣工。同年秋,政法大学的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到昌平校区。1995年5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司法部副部长刘飏、张秀天,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同志的陪同下,视察该校。同年10月4日,中国国际高级法律人才培训中心成立大会在昌平新校隆重举行。1997年1月,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合并,对内称中国政法大学,对外保留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的牌子。
2000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同年,中国政法大学划归教育部。2002年5月,建校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分别为学校题词祝贺。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法学一级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会见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同时,二人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牌。2011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5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大会在昌平校区大礼堂召开。2013年,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被首批认定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获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是全国唯一获批的法学类引智基地。2017年被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7月,学校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全国法治干部培训基地、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12月,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签发《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建中国政法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中国政法大学。
2021年,该校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同年,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成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基地”。
2023年,学校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京举行。7月,中国政法大学港澳台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京举行。12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4年2月26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2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依法治疆研究基地(和田)揭牌仪式在新疆和田学院举行。3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MBA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4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依法治疆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海南国际学院揭牌。次日,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大会暨“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座谈会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共设有共22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28人,其中高级职称718人,博士生导师301人、硕士生导师81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0%。
获奖教师及荣誉:
截至2022年,学校有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人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31人,获国务院政府专项津贴1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多个一级学科参评并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学校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中,法学取得A+最好成绩,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录。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等为学校优势学科,证据科学也入选北京大学高端学科建设序列。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共27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7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16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教育基地: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
学校拥有省部级教育基地和教育中心: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
对外合作
2008年,首个中国和欧盟共建的法学院——中欧法学院成立。该项目共有16所中欧大学、28家国际律师事务所和研究机构参与。2012年至2015年期间,由中国政法大学与英班戈大学、布加勒斯特大学以及西印度大学分别在各地共同创办了孔子学院,。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先后与58个国家和地区的30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全球法学院联盟、欧亚太平洋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2025年3月26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22日,中共枣庄市委政法委员会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合作协议。4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术研究
学术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创刊于2007年9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双月刊,大16开本,每期304页,逢单月10日出版。
馆藏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由海淀区和昌平区两个分馆组成。海淀校区图书馆有科研楼和新图书馆舍两栋。
海淀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2.07万平方米,其中新馆包含地下1层,地上6层,共7层。截至2025年5月,海淀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共158.3万册,其中新馆馆藏112.2万册,科研楼馆藏46.1万册,可向读者提供2040个座位,包含1700余个供阅览使用的座位及300多个分布在研讨区、多功能厅、静音舱、朗读亭等区域的座位。
昌平校区图书馆文渊阁和法渊阁总面积为1.4万多平方米。截至2025年5月,昌平区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126.9万册,其中法渊阁48.9万册,文渊阁30.6万册,文津阁47.4万册,法渊阁可为读者提供阅览座位1900余个,文渊阁可为读者提供阅览座位300余个;电子阅览采取分散式管理,约185台电脑分布在图书馆各个阅览室供读者免费使用。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有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即人权研究院;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17个。此外,学校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在编研究机构16个,新型研究机构8个。
学校科研平台名单如下:
人权研究院(正处级教学科研单位)、法律史学研究院(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法治研究院/数据法治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合作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合作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末,学校近10年总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若干项,获国家级或部级基金的项目几十余项,1978年以来,校内1000多人参与了国家重要法律的论证、起草和修改。十三五”期间,学校共出版著作1124部,发表论文5909篇,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7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此外,学校还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6项。张晋藩教授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和蔡拓教授的《全球学导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得二等奖14项。
学校部分科研成果
学校部分重大科研项目
学校文化
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法大校训中的“厚德”被放在首位,强调为人,“明法”是为事的规矩、法度,“格物”是为学,而“致公”是为人、为事、为学的最终目的。
校歌
《情怀法大》
词:张晋藩
曲:郭小虎
军都山下 小月河边
矗立着政法教育殿堂
铸就厚德品格 砺明法锋芒
为民族昌盛 为祖国富强
为民族昌盛 为祖国富强
行致公以追求社会和谐
勤格物以探索真理之光
黄钟大吕发自微音
沧海洪波源于涓流
看我法大学子 明朝国之栋梁
看我法大学子 明朝国之栋梁
校徽
校徽标志中有一把象征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剑,一座象征法律公平公正的天平;红色象征着庄严,白色象征着公平。图形寓意了法、理、情,橄榄枝象征着和谐与生机;剑柄上的“1952”,是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建立时间。
学校排名
QS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01-1400名。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01-1400名。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3年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4年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
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年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
ABC中国大学排名
在2023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35名。
在2024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35名。
在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45名。
获得荣誉
行政管理
历任书记:
历任校长: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海淀区学院路校区和昌平区府学路校区。
海淀校区
海淀区学院路校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邮编100088,电话:58908033,占地面积154亩平方米,无本科专业,是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所在。
海淀校区有法治天下碑、扬帆雕塑、钱端升纪念馆、湖心亭、老1、2、3号楼等建筑或景观。
昌平校区
昌平区府学路校区地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邮编102249,电话:58909039,占地面积450亩平方米,是中国政法大学本部所在,有2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学生统一在该校区、中欧法学院与法律硕士一年级所在地。
昌平校区的主干道为“宪法大道”,有一处小广场为“法治广场”;昌平校区法学类图书馆名为法渊阁,1990年12月建成,原名“图书馆”,2007年教学评估时改名为“法渊阁”;昌平校区中有法镜、法鼎、拓荒牛、钱端升铜像、谢觉哉铜像、彭真铜像等雕塑。
知名校友
校园风貌
站在昌平校区主楼前的法镜于2007年5月竣工,由83名本科生校友捐赠。法律之镜,其名称来源于“明镜高悬”,象征着古代清官志向,现在象征着法律的公平。方与圆的结合,取自《孟子·离娄上》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之意,体现了法律的尊严。
法治广场于2007年10月建成,位于昌平校区法渊阁东侧。有两个主题墙,其中一个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表达苏格拉底服刑前与弟子们告别的场景。另一堵墙以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全文为主题。
校训宝鼎位于昌平校区礼堂南侧,于2007年8月落成,由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捐赠。高3.2米,由锡青铜制成。它的基本形状是鼎,上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纹、环纹等图案。正面铭文是法国大学的校训,于2002年5月在50周年庆典上正式发表。
1953年,北京政法大学在海淀校区设立校园。1号楼、2号楼、3号楼是校园内最早的建筑,过去被称为北楼、中楼、南楼。1954年,北京政法大学正式从红楼迁至学院路40号。当时,北楼(1号楼)和中楼(2号楼)分别作为男女宿舍使用。南楼(3号楼)是教研室、资料室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单身教员宿舍。2019年,以1号楼为代表的“中国政法大学现现代建筑群”被列入第四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校园设施
宿舍条件
空调、独立卫生间、独立浴室、上床下桌、暖气、四人间、WIFI、热水供应、洗衣房/洗衣机、热水器、住宿费1200元/年、门禁
校园环境
离地铁近(3公里内)、1个食堂、清真档口、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反映暑期留校备考法考期间,学校对学生公寓进行了翻修,施工期间产生了刺鼻气味和粉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头疼和咽喉不适等症状。学生们自费购买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宿舍内甲醛和TVOC的数值严重超标。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后勤处的老师表示,成于思学生公寓预计在8月底完成装修。并表示收到学生反馈后,学校已于8月16日上午安排了专业的除甲醛公司进行处理。8月19日,学生们自费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学生公寓内的甲醛和TVOC仍然超标。同日,学校再次安排检测机构在7个房间的12个点位进行了检测,并表示将根据检测结果,在空气质量完全达标的情况下,逐步安排学生有序搬回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