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英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 Normal University,缩写:XJNU),简称新疆师大、新师大,是一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高等师范院校,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主管。新疆师范大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首批设立的高校之一,也是全疆重点建设的师范院校。学校是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教育示范基地”“中亚汉语推广基地”、上海合作组织的中方项目院校。
新疆师范大学最早可以追溯至1906年设立的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和1972年成立的新疆教师培训部。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正式成立新疆师范大学。
截至2025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共有温泉、昆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达2284亩,教学区占地面积1994亩。学校有在校大学生2675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2206人,硕士研究生3873人(非全日制354人),博士研究生419人(非全日制28人),留学生260人。学校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090人。学校设有18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新疆师范大学排名为335名。
学校历史
学校前身
乌鲁木齐第一师范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主张开设新式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疆省立初级师范学堂应运而生,该校是新疆第一所中等师范教育学校。辛亥革命伊始,新疆巡抚袁大化将教育经费改为军费,学校一度停办。直至民国五年(1916年),北洋政府刘章楹前往新疆视察时,师范学堂才得以恢复,并被重新命名为新疆省立师范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54年,由新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
1955年,新疆实行区域自治,学校更名为乌鲁木齐第一师范。
1956年,乌鲁木齐蒙古师范学校并入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
新疆教师培训部
1972年,新疆教师培训部成立,其前身是新疆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部和1964年成立的乌鲁木齐农垦大学。
学校建立
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和新疆教师培训部的基础上,举办了新疆师范大学。
1993年,学校获得硕士单位授权。
2003年,教育部授权学校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2年,学校被纳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范围。
2013年,学校获得博士单位授权。同年7月,学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21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0年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传承项目:新疆民族传统体育。12月,被授予“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8个教学学院,7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
硕博学科建设
硕博点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
优势学科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国家立项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优势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3个;现有一流专业23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5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8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6门。近年来,共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9项。
师资规模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788人,其中专任教师1090人,含正高级211人,副高级336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18%,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24人,博士比例48.0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31人、柔性援疆专家人才2人、援疆团队6个。“天山英才”38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9人,新疆社会科学普及人才9人。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团队4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3个;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教学名师6人、教学能手13人。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双一流”对口支援高校实现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和干部教师的交流、进修、访学。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有3所孔子学院,先后多次荣获“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校获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教育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等一系列平台。学校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中方项目院校,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绿色创新领域成员高校,加入“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5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共有13个科研机构,其中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文科基地4个。学校拥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民委新疆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润疆研究院、中亚研究院等近3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最初馆藏主要为原乌鲁木齐三坪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截至2025年6月,学校图书馆面积5.5万平方米,全校图书藏量181万册,专业期刊318种,电子期刊15.27万种,电子图书55.5万种,各类数据库43个。其中中文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超星电子图书、中华数字书苑等,外文数据库包括WISEBOOK、圣马博硕士外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 Link等。
学术期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学校主办、主管,开设的特色栏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党的政治建设专题”“中国国情研究”“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立德树人专题策划”“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长江学者论坛”“诺贝尔获奖者论坛”等。学报已荣“全国百强报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连续6届获得“新疆期刊奖”等殊荣;学报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AMI)”、“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等核心期刊目录,成为全核心期刊。该刊连续九年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该学报创刊于1982年,由学校主办、主管,开设的特色栏目有:“资源与环境研究”“能源与材料研究”“竞技与体育研究”“数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理科教育研究”。1999年,该学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为正式刊物,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库一数字化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资助期刊。
科研成果
2022年,学校共获批自治区年度科技计划项目67项。
自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共立项各级各类课题962项,获资助金额14504万元。近三年自治区哲社、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社科立项数均居全疆前列,累计获得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92项。
2024年,新疆师范大学共有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获批直接经费460万元。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1项。
学校排名
在2025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新疆师范大学排名为335名。
校园文化
校徽
新疆师范大学校徽为圆形。内部以篆为体、形为意,圆形中篆体“新师”两字为“新疆师范大学”简称。外部圆形环绕启功先生题写的“新疆师范大学”校名和英文、维吾尔文印刷体,徽志标准色为红色。
校训
博学笃行,为人师表
校风
团结、敬业、求实、创新
校歌
学校校歌为《放飞天山》,瞿琮作词,李屹作曲。
歌词:
自祖国的地北天南,
我们的青春放飞天山。
皑皑雪峰高昂着理想,
草原和沙海,如同知识浩瀚。
小羊羔忘不了跪哺甘甜,
学子们忘不了母校情缘。
当我们长成参天大树,
绿叶和花果充满对根的怀念。
啊同学们啊同学们,
我们热爱中国,热爱新疆,
我们热爱中国,热爱新疆。
啊同学们啊同学们,
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啊同学们啊同学们,
我们热爱中国,热爱新疆,
我们热爱中国,热爱新疆。
啊同学们啊同学们,
我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行政管理
更新时间:2025年6月
杰出校友
学校荣誉
2009年,学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学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20年,学校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学校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范单位、开发建设新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3年,学校历史与社会学院荣获“2023年度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称号。
2025年,学校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