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岛(英语、印尼语:Kalimantan),又称婆罗洲(Borneo),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第一大岛,是大巽他群岛的一部分,也是马来群岛中最大岛屿,东北至西南长度为1336千米,最宽为960千米,面积74.33万平方千米。加里曼丹岛全境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三国管辖。全岛人口约1135万。
加里曼丹岛地形北高南低,岛的中间是山地,四周为平原,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海拔4102米。全岛属热带雨林气候,被赤道一分为二,炎热潮湿;三角洲网状岔流交织,岛上金刚石储量居亚洲首位,沿海和近海石油蕴藏丰富,为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加里曼丹岛是全球物种热点地区之一,其雨林有约1.4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之一,全球主要热带高树集中分布于此,森林覆盖率80%,树木种数在3000种以上,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主要木材产地。岛上有6000种特有植物,44种特有动物,主要有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犀、婆罗洲象等。
约距今52000~40000年前,加里曼丹岛境内已有居民生活。14世纪为满者伯夷附庸国。此后境内先后分属苏禄苏丹国、文莱苏丹国辖地。16世纪后,欧洲殖民者先后涌入加里曼丹岛,葡萄牙、英国、荷兰先后在岛上建立殖民地。1777年华人罗芳伯在西加里曼丹岛上成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888年,加里曼丹岛北部的砂拉越州和文莱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加里曼丹岛南部地区于1891年成为荷兰的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了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该岛南部地区成为印度尼西亚领土。北加里曼丹岛则在1963年9月16日加入马来西亚。1984年,文莱正式独立。
加里曼丹岛经济结构以农业、伐木和采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旅游业为主。文莱拥有规模庞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岛上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印度尼西亚的三马林达市是加里曼岛人口最多的城市,岛的北部经济开发较南部发达,有山打根市等港口,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马来西亚境内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为世界遗产。
命名
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源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欧洲与文莱王国的接触。在1601年左右的地图上,文莱被称为婆罗洲,有时整个岛屿也被标记为婆罗洲。古代大食人称加岛为Burni,爪哇语为Tanjongpura,中国译为丹戎武啰、丹重布啰。婆罗洲这个名字可能源自梵语单词váruṇa(वरुण),意思是“水”或印度教雨神Varuna。另一种说法为,婆罗洲来自梵文“Kalamanthana”,意思是“燃烧的天气”,用来形容炎热潮湿的热带天气。在马来西亚的印度文化时代,Kalamanthana这个名字源自梵文术语kala(时间或季节)和manthana(搅拌、点燃或通过摩擦生火),词意描述了天气的炎热。
加里曼丹岛的原住民将他们的岛屿称为Pulu K'lemantang。在砂拉越州,“kelamantan”一词指代是在该岛北部的族群。有学者认为,“kelamantan”这个词是一种芒果(杧果属)的名称,因此加里曼丹岛被当地人称为“芒果岛”。
中国史籍称“婆利”“勃泥”“泥”“婆罗”等,977年,中国史籍首次出现“勃泥”一词。满者伯夷宫廷诗人普腊班扎(Mpu Prapanca)于1365年撰写的爪哇手稿《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提到该岛为Nusa Tanjunggnagara,意思是丹戎布拉王国的岛屿。华侨昔年称加里曼丹岛为慕娘岛。
位置境域
加里曼丹岛位于马来群岛中部,是大巽他群岛的一部分,岛的北部和西北部被南海包围,东北部被苏禄海包围,东部被西里伯斯海和望加锡海峡包围,南部被爪哇海和卡里马塔海峡包围。加里曼丹岛以西是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南部和东部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东北部是菲律宾群岛,岛屿大约延伸在南纬04°~北纬07°,东经109°~119°之间,东北至西南长度为1336千米,最宽为960千米,面积74.33万平方千米。
形成过程
古生代
加里曼丹岛是通过中生代微大陆碎片、蛇绿岩套地体和岛弧地壳在古生代大陆核心上的增生而形成的。这些大陆碎片构成了加里曼丹岛最初的基底。冈瓦纳大陆中一些地壳碎片形成了巽他古陆,即东南亚大陆核心区域。他古陆北部被华南大陆和印度大陆块包围,南部被澳大利亚包围。北至欧亚大陆的冈瓦纳古大陆的碎片包括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其他没有向北到达的碎片形成了西加里曼丹婆罗洲西南部的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以及苏门答腊岛和爪哇。
中生代
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冈瓦纳大陆裂谷、北移和增生形成了巽他大陆。前白垩纪巽他古陆核组成主要包括两大古老结晶基底块体:一个是泥盆纪时期首先从冈瓦纳大陆裂离形成的以太古代—元古代片岩、片麻岩为基底的“印支古陆核”;另一个是早二叠纪晚期从冈瓦纳大陆裂离拼接到印支古陆核上的“掸泰古陆核”,以前寒武纪变质岩、变粒岩和片麻岩为基底。至晚三叠世,欧亚大陆向北迁移到今天相对固定的位置。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大洋板块俯冲引起了火山活动和侵入。早白垩世时期西南婆罗洲碰撞拼接到巽他古陆核,中白垩世时期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南部和东南亚下方,这次俯冲导致蛇绿岩被推到大陆地壳上,形成梅拉图斯高压低温蛇绿变质岩套缝合带,并形成太平洋弧,这是一条横跨东南亚的岩浆带,横跨东南亚的弧花岗石和火山岩浆带宽数百千米,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
白垩世时期东爪哇省西苏拉威西省地体碰撞拼接到巽他大陆东南缘上,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下的巽他大陆基底块体拼接基本完成。晚 白垩世末期—早始新世,巽他大陆南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此时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活动处于近乎停滞状态。南海在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发生了长时间的扩张。
新生代
始新世时期,印度—澳大利亚联合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重新开始相对运动。早中新世,受婆罗洲北部弧陆碰撞影响,婆罗洲中部隆升造山,早期沉积盆地发生反转并为婆罗洲周边盆地提供物源。
始新世以来,受印度—澳大利亚联合板块和欧亚板块东南缘俯冲汇聚过程与加里曼丹岛逆时针旋转过程联合控制,在巽他大陆东南缘形成了两大裂陷盆地库泰盆地与东爪哇省盆地,两盆地在新生代均主要经历了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拗陷期、中新世至今的继承性构造挤压反转期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库泰盆地断陷期以陆相沉积为主,发育粗粒河流扇三角洲沉积,拗陷期伴随望加锡海峡打开过程,盆地中东部快速沉降,以半深海—深海沉积为主;中新世随着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过程,以及南沙地块向南与西加里曼丹地块碰撞过程,库泰盆地进入反转构造期,盆地西部普遍反转造山形成主要物源区,沉积物供给速度大于盆地整体沉降速度,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河流三角洲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逐渐进积覆盖于早期半深海—深海沉积地层之上,尤其中中新世以来,盆地反转过程进一步加快,盆地中西部遭受强烈挤压抬升停止接受沉积,在东部望加锡海峡区域形成马哈坎巨厚进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
晚渐新世—中新世早期,加里曼丹岛受北西—南东向构造挤压作用影响,导致加里曼丹岛西部造山褶皱作用强烈,基底地块隆升并遭受强烈剥蚀作用。到中中新世,区域大规模抬升剥蚀导致了沉积物源大规模增加,直接造成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大逆转,库泰盆地向东南打开,大量沉积物转为输入现今望加锡海峡区域,并形成向东逆冲的背斜构造。
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末海平面上升之前,加里曼丹岛是亚洲大陆的一部分,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一起形成了从今天的中南半岛向东延伸的半岛的高地地区。南海和泰国湾现在淹没了半岛以前的低洼地区。水域将加里曼丹岛与邻近的苏拉威西岛隔开,在亚洲和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生物区之间形成了被称为华莱士线的分界线。
地理特征
气候
加里曼丹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炎热潮湿,该岛被赤道一分为二,约一半的陆地面积在北半球,一半在南半球。全年分为两个季节,包括10月至3月的潮湿季风期和一年中其余时间相对干燥、平静的夏季。其年平均降雨量约为3800毫米,年均温24~25℃。
地质
西加里曼丹岛位于巽他陆架东缘新生代,分为东南婆罗洲、诗巫——米里带、东北婆罗洲、西南婆罗洲和西北婆罗洲5个构造单元。北部为南海洋盆,东部为苏禄海、西里伯斯海、望加锡海峡和苏拉威西岛,南部和西南部为爪哇和苏门答腊岛,西部为巽他陆架。其北部、东部、南部均被板块边缘、洋盆、岛弧包围,有的正处于活动状态,如其西部自新生代以来受到印—澳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
婆罗洲北部以古生——中生代沉积岩为主,岩石类型包括砂泥岩、砂岩、砂页岩含煤层、以及碳酸盐岩等,零星分布的第三纪基性火山岩、中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发育在弧形的构造带中,晚第三纪的酸性火山岩也零星地分布在早第三纪沉积岩中。此外第四纪松散沉积广泛地分布在婆罗洲北部沿海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西南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出露有加里曼丹岛时代最老的地层,包括泥盆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最老的地层(三叠纪—侏罗纪)也出露在该区,西南加里曼丹岛南部大面积白垩纪花岗石侵入在晚古生代变质岩中。沙捞越的大部分范围内为白垩纪—始新世拉让群及埃姆巴鲁群所覆盖。沙巴州主要分布有渐新世—早中新世深水成因的克罗克——淡布隆复理石,混杂有含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的洋壳碎块(Chert——Spilite组)。东南加里曼丹岛主要被新生代沉积所覆盖,仅在兰卡威群岛山(Meritus)一带出露有白垩纪沉积。
地形地貌
西加里曼丹岛地形北高南低,属热带雨林带,森林覆盖率80%。加里曼丹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4400千米。东北部是苏禄海,东部为苏拉威西海及望加锡海峡,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西部、北部是南海。北部、中部为山地盘踞,南部多低地、沼泽,在砂拉和东加里曼丹广泛存在喀斯特地貌,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岛上大部分地区河流可通航,为贸易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生命线。一系列山脉从最东北部的京那巴鲁山(Mount Kinabalu)向西南延伸穿过岛屿,京那巴鲁山海拔4101米,是岛上最高的山峰,也是马来西亚的最高峰。中脊山脉包括克罗克山脉(Crocker)、依兰山脉(Iran)、马勒山脉(Muller)、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等。卡普阿斯胡卢山脉(Kapuas Hulu)从中央核心向西分支,沿着砂拉越州和西加里曼丹之间的边界,以及一系列独立不连续的山脉,平行于东加里曼丹和南加里曼丹省的东海岸和东南海岸。在岛屿东南部,南加里曼丹境内有一条梅拉图斯山脉(Meratus)。
水文
西加里曼丹岛上的水系呈放射状,分为山地溪流、高地溪流和低地河流,境内尼罗河是西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其他主要河流包括巴里托河、马哈坎河等,三角洲网状岔流交织,其中拉让江和巴兰河流入南海,巴里托河向南流动,马哈卡姆河流入婆罗洲东部望加锡海峡。在加里曼丹岛的内陆盆地和低地,几条主要河流在低地河段形成牛轭湖和季节性湖泊。
卡普阿斯河(英语:Kapuas River,印度尼西亚语:Sungai Kapuasr),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重要河流,又名杜连河,源于北部边境卡普阿斯山脉。由东向西流,蜿蜒于赤道南北两侧,至加里曼丹岛西海岸的坤甸城南注入南海,全长1143千米,河流向西海岸,流经西加里曼丹省约2/3的地区,流域面积达100000平方千米。大部分河道穿流于山间盆地之中,沿岸多森林。下游两岸有大片沼泽,三角洲上流甚多。
土壤
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土地土壤性质主要由母质(第三系砂岩、页岩)和地形决定,红黄灰土广泛分布在丘陵地带,而泥炭土和冲积土则分布在低地。在丘陵和低地之间存在一些砂质土壤,堆积着白色粗硅砂。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加里曼丹岛雨林已有约1.4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雨林之一,全球主要热带高树集中分布于加里曼丹岛,热带森林广布全岛,森林覆盖率80%,树木种数在3000种以上。1995年至2010年间,加里曼丹岛已发现超过600个物种,即每月发现3个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加里曼丹岛境内森林分为婆罗洲低地雨林、泥炭沼泽森林、荒原森林、淡水沼泽森林、巽他陆架红树林、婆罗洲山地雨林、高山草甸7个生态区域,分布有大量的柚木、栎属、针叶树和龙脑香科硬木,其中泥炭沼泽森林占据了加里曼丹岛的整个海岸线。
矿产资源
加里曼丹岛已知的金属矿藏包括金、银、铜、锡、铝和铁等。西加里曼丹拥有印度尼西亚43亿吨可采煤炭储量的53%,沙巴州和砂拉越州拥有马来西亚17亿吨煤炭储量的99%。受婆罗洲地块与古南海、南沙地块碰撞挤压影响,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压扭型构造发育,断块与背斜为主要油气藏地。其沿海和近海石油蕴藏丰富,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三国在岛上都有石油开采业。岛上金刚石储量丰富。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加里曼丹岛的沼泽、红树林、低地和山地森林中至少有15000种植物,其中6000种为特有物种。加里曼丹岛有约3000种树木、1700多种兰花和50多种肉食性猪笼草物种。在砂拉越州兰比尔山国家公园,52公顷的土地上记录了1175种树种,这是加里曼丹岛有记录的树木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加里曼丹岛的许多植物都是特有植物,岛上发现的约5000种(34%)被子植物门为特有植物,其特有植物包括寄生植物大花草属(Rafflesia arnoldii)和巨魔芋(Amorphophallus titanum),大王花能开出世界上最大的花,泰坦魔芋则会绽放出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枝花序。
动物
加里曼丹岛栖息着约222种哺乳纲,包括44种特有动物,420种鸟类,其中37种特有动物,100种两栖纲和394种鱼类,其中19种特有动物,特有物种主要有白须长臂猿、加都巴蟾、卡普亚泥蛇、灰长臂猿(Hylobates muelleri)等。在加里曼丹岛岛屿山区中心栖息着10种灵长目、超过350种鸟类以及15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加里曼丹岛栖常见的哺乳动物为蝙蝠,岛上约有90种蝙蝠物种,灵长类动物主要有特有物种婆罗洲猩猩(Pongo pygmaeus)和2种长臂猿属、5种叶猴、2种猕猴属、眼镜猴、懒猴和濒临灭绝的长鼻猴,其中婆罗洲猩猩已识别出三个亚种,西北婆罗洲猩猩是最受威胁的亚种,仅存1500只左右,东北婆罗洲猩猩体型最小,分布于沙巴州和加里曼丹东部,直至马哈卡姆河,中婆罗洲猩猩是动物数量最多的亚种,至少有35000只。岛中心东北角生活着苏门答腊犀,这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犀牛物种。加里曼丹岛也是婆罗洲象的家园。岛上已知有12种赤腹松鼠。几种中小型食肉动物在岛上低地森林中占主导地位,包括濒临灭绝的云豹(Neofelis diardi)、婆罗洲金猫(Catopuma badia)、马来熊、獭狸猫和其他鼬科动物。
约2/3的已知加里曼丹岛两栖纲物种都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姆鲁国家公园被发现,其中包括黑掌树蛙、莫氏树蛙、三角枯叶蛙等。加里曼丹岛的淡水爬行动物主要为水龟,其他物种有濒临灭绝的刺山龟、马来鳖、马来鳄等。岛上热带雨林中已发现约105种蜥蜴,其中包括绿冠蜥、五线飞蜥等。岛上的鱼类有美丽硬仆骨舌鱼、玻璃鱼等,其他珍稀鱼类有纹唇鱼、谢氏潘鳅等。
加里曼丹岛上的低地森林中栖息着包括8种犀鸟科、18种啄木鸟科,及2种世界其他地方未发现的物种(特有)的黑眉雅、白顶鹊鸲,境内犀鸟有凤头犀鸟、盔犀鸟和马来犀鸟等,有5种犀鸟已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仅加里曼丹岛低地森林的节肢动物群就估计有3000种,其中膜翅目(锯蝇、黄蜂、蜜蜂和蚂蚁)、鞘翅目(甲虫)、苍蝇(双翅目)和真虫(半翅目)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加里曼丹岛有超过1000种蚂蚁,约占全球蚂蚁属的30%和蚂蚁种类的约7%,白蚁是加里曼丹岛数量最多、生态上最重要的昆虫类群之一。
自然保护地
西必洛红毛猩猩保护区(Sepilok Orang Utan Rehabilition Centre)位于沙巴州州山打根市镇以西约25千米处,境内设有西必洛猩猩康复中心,保护区是全球仅有的四个猩猩保护区之一,成立于1964年,旨在保护红毛猩猩,猩猩康复中心位于占地4294公顷的卡比利——西必洛森林保护区内。保护区内生活着60至80只野生猩猩,约25只幼年猩猩孤儿被安置在中心的托儿所中。
库巴国家公园(Kubah National Park)位于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坐落在砂岩高原之上,占地约2230公顷。公园内有双翅龙脑香树林,蕴藏了93种棕榈树和胡姬花,有婆罗洲独有的须猪与小鼷鹿,栖息的鸟类包含蓝斑八色鸫、婆罗洲棘头、加里曼丹啄花鸟等。公园共有六条步道,其中一条通往瑟拉比山峰。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约距今52000~40000年前,加里曼丹岛境内已有居民生活,在岛上洞穴中曾发现了绘画遗迹。其石器遗址主要沿河流分布,且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往往相层叠。约公元150年,克罗狄斯·托勒密在《地理指南》中首次提到婆罗洲。罗马贸易珠子和印度爪哇文物的发现证明了岛上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的存在繁荣文明。
4世纪下半叶左右,印度教传入境内,在东加里曼丹省马哈坎河沿岸的库台(Kutai)发现了刻有帕拉瓦文字铭文的石柱。砂拉越河三角洲的考古发现表明,从6世纪到大约1300年,该地区一直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由于盛产黄金、樟脑、龟甲、象牙、燕窝等各种香料,印度人将加里曼丹岛称为Suvarnabhumi(黄金之地),也称为Karpuradvipa(樟脑岛),爪哇猿人将其命名为加里曼丹岛普拉德维帕(Borneo Puradvipa)或钻石岛。《汉书》中记载的都国位于加岛。南北朝时,在加岛有个婆利国,约在今古晋市一带。据《宋书》所载,刘宋元嘉间,婆利国曾有人来华。宋末以来,《诸蕃志》《宋史》《东西洋考》等书 ,都记载浡泥于太平兴国二年和元丰五年遣使来华。
伊斯兰教于10世纪进入该岛,穆斯林商人的到来使沿海地区的许多土著人民皈依了伊斯兰教。14世纪,加里曼丹岛成为满者伯夷的附庸国。在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文莱为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驻节所在之一。永乐六年,浡泥王率妻子朝臣等一百五十余人来明朝访问。通过对明朝的称臣纳贡,勃泥国摆脱了爪哇满者伯夷王朝对其的控制,转而专向明朝进行朝贡。彼此间的朝贡贸易往来兴盛一时。
1457年,苏禄苏丹国建立,此后其领土扩张至西加里曼丹岛的沙巴州、东加里曼丹省和北加里曼丹。15世纪至17世纪,文莱苏丹国统治了几乎整个加里曼丹岛沿海地区和菲律宾的几个岛屿。统治北加里曼丹岛的两个苏丹国都通过频繁到达的戎克船与中国进行贸易。但加里曼丹岛的内陆地区仍然不受任何王国的统治。
殖民时期
1511年葡萄牙攻陷马六甲后,葡萄牙商人定期与加里曼丹岛进行贸易,1530年起与文莱进行贸易。1520年华侨便已大规模出现在加里曼丹。西班牙则征服了文莱在菲律宾的省份,并将其并入以墨西哥为中心的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并在1560年至1578与文莱苏丹国、苏禄苏丹国国和马京达瑙苏丹国等国爆发了卡斯蒂利亚战争,文莱港一度被攻陷,西班牙人扶植了两位文莱的官员作为傀儡统治者,试图对文莱进行殖民化的统治。但不久之后西班牙占领军做出了迅速地撤离文莱的决定。英国人于1609年开始与南加里曼丹省岛的桑巴人进行贸易,而荷兰人直到1644年才开始贸易。1658年至1700年间,苏禄省苏丹国在帮助文莱军队平息内战后获得了沙巴州东部领土。
1777年华人罗芳伯在西加里曼丹岛上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由华人所创立的共和国——兰芳共和国。18世纪下半叶,荷兰人试图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定居,但在1797年撤退。1812年,加里曼丹岛南部的苏丹将部分领土割让给英属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曾尝试进行殖民征服,但由于成本过高而放弃。这一时期岛屿周围海域海盗出没,尤其是加里曼丹岛东北部和菲律宾南部之间,马来海盗和达雅克海盗从加里曼丹岛的港口袭击新加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海域的海上运输,以及来自菲律宾南部的伊拉努人的袭击。
1815年,荷兰人开始对该岛南部进行殖民,在兰达克和曼帕瓦派驻管理机构。1842年,文莱苏丹国将砂拉越州的大片土地授予英国冒险家詹姆斯·布鲁克(Sir James Brooke),作为对他帮助平息当地叛乱的奖励。布鲁克在向苏丹国缴纳费用后被承认为沙捞越的拉惹,其建立了布鲁克王朝。布鲁克还于1846年12月18日与文莱苏丹奥马尔·阿里·赛义夫丁二世(Hassanal Bolkiah Ibni Omar Ali Saifuddien II)签订纳闽条约,为英国获得了纳闽。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则被德国商人兼冒险家冯·奥弗贝克男爵(Baron von Overbeck)从文莱苏丹国和苏禄苏丹国取得,并建立了北加里曼丹岛特许公司,随后将其转让给英国登特兄弟阿尔弗雷德·登特(Alfred Dent )和爱德华六世登特(Edward Dent)。
这一时期,美国人也从文莱苏丹国收购了一块土地,该土地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约瑟夫·威廉·托里(Joseph William Torrey)、托马斯·布拉德利·哈里斯(Thomas Bradley Harris)和几位中国投资者成立了一家名为“加里曼丹岛美国贸易公司”的公司,在金马尼士地区建立了一个名为“伊琳娜”的殖民地。由于没有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工人的疾病和骚乱,该殖民地后并被遗弃。土地卖给了德国商人奥弗贝克。与此同时,德国人威廉·弗雷德里克·舒克从苏禄苏丹国苏丹国手中获得了加里曼丹岛东北部山打根市湾的一块土地,该土地后也被转让给奥弗贝克。
英国人则继续向加里曼丹岛内陆进一步扩张。1885年,英国、德国和西班牙政府在马德里签署了《1885年马德里议定书》,以巩固西班牙的影响力并承认其对苏禄苏丹国的主权,作为回报,西班牙放弃了对加里曼丹岛北部苏丹国的领地要求。女王陛下政府随后在加里曼丹岛北部修建了第一个西伯利亚铁路,称为北加里曼丹岛铁路,同时引进大量中国工人到西加里曼丹岛北部,在欧洲种植园和矿山工作,荷兰人也随之效仿。1888年,加里曼丹岛北部的砂拉越州和文莱已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加里曼丹岛南部地区于1891年成为荷兰的保护国。1824年英国和荷兰政府签署了《英荷条约》,划定两个殖民领土之间的边界,交换其控制下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贸易港口并主张势力范围,这导致分别在北部和南部间分别建立了英国和荷兰控制的地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加里曼丹岛东部发现大量石油,壳牌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涌入该地区进行开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从1941年至1945年控制并占领了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许多沿海城镇的人被迫前逃往岛屿山区。加里曼丹岛的华人参与了反抗日本占领的运动。在加里曼丹,日本人杀害了许多马来知识分子,在坤甸事件中处决了西加里曼丹的所有马来苏丹,及反对日本人、怀疑他们构成威胁的华人。桑巴斯的苏丹于1944年被处决。一些从荷兰流放归来的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如艾哈迈德·苏加诺(Sukarno/Soekarno),开始与日本人合作。
新加坡沦陷后,日本将数千名英国和澳大利亚战俘送往加里曼丹岛的集中营,例如峇都林当营。达雅克人和其他土著参与了针对日军的游击战。1945年9月,澳大利亚军队进入古晋市接受日本的投降,日本对沙捞越的军事占领遂告正式结束。
二战后至今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该岛南部地区成为印度尼西亚领土,但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与荷属加里曼丹岛的亲荷兰势力之间接连发生武装冲突,一直持续到荷兰人从大部分地区撤出。与此同时,加里曼丹岛北部的砂拉越州和沙巴州于1946年成为独立的英国直辖殖民地。
1961年,独立马来亚联邦的总理东古·拉赫曼(Tunku Abdul Rahman)希望将马来亚、英国殖民地砂拉越、北加里曼丹岛、新加坡和文莱保护国统一到拟议的马来西亚联邦之下。但遭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政府的强烈反对。而印尼开国总统艾哈迈德·苏加诺(Bung Sukarno)认为加里曼丹岛和马来亚的英国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残余,完全应当并入大印度尼西亚。从1962年至1969年印度尼西亚先后派遣人员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发动军事渗透。英国则部署了大量武装部队来保卫其北部殖民地。
菲律宾反对新提出的联邦,声称北西加里曼丹岛东部是其领土的一部分,是苏禄苏丹国的前属地。菲律宾政府的主张主要基于苏禄苏丹国与英国北加里曼丹岛公司签订的割让协议,因为此时苏禄苏丹国已处于菲律宾共和政府的管辖之下,因此菲律宾应继承苏禄原领土。菲律宾政府还声称苏丹国的继承人已将所有领土权利割让给菲律宾共和国。由于在其他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文莱退出了新马来西亚联邦的一部分。
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持续反对下,科博尔德委员会成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通过《马来西亚协议》将北加里曼丹岛纳入马来西亚。1971年,文莱与英国签约,获得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的自治。1984年,文莱正式独立。由于主权纠纷等原因,来自菲律宾摩洛人、苏禄军等组织常渡海攻击沙巴州的民用设施和军事据点。2013年2月12日,数百名自称菲律宾“苏禄苏丹国卫队”的武装分子,从菲律宾南部乘快艇抵达马来西亚沙巴州索要土地,被马来西亚警方包围,双方发生持续对峙。2019年8月,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宣布计划将印尼首都从雅加达迁往加里曼丹岛东加里曼丹省新设地点。
政区和人口
区划
加里曼丹岛分别属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北部为沙巴砂拉越,行政区为沙巴与砂拉越州二州,及纳闽,占全岛面积的26%。在沙巴州、砂拉越中间为文莱,全境均在西加里曼丹岛内,包括临近岛屿。文莱和马来西亚面积共有196500平方千米。南部为属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地区,面积有539500平方千米,分东加里曼丹、北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西西加里曼丹五省,印度尼西亚管辖地区占全岛面积的73%。
族群
加里曼丹岛人口约2/3以上居住在印度尼西亚境内,主要包括达雅克人、马来族、华人和一小部分欧洲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南加里曼丹以及东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马来人居住在沿海,马都拉人居住在低地地区,华人社区主要分布在文莱苏丹国,其人口约占该国人口的15%。
达雅克(Dayaks)是加里曼丹岛土著部落的统称,“达雅克”系马来语,意为“内地人”或“山里人”,由50多个不同的民族组成,达雅克族群划分为18个部落,共403个亚部落,分为两大部分:陆地达雅克人和海洋达雅克人,包括雅朱人、克莱曼丹人、卡扬人、克尼亚人和穆鲁特人等支系,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为原始马来人的后裔,使用达雅克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分多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大多数居住在该岛内陆的人都属于达雅克人。达雅克人喜爱纹身,在达雅克族群中,女性长长的耳垂被视为美丽的象征,部分部落仍保留着长耳传统。在传统的达雅克社会中,长屋被视为社区的中心,该建筑有时长度超过200米,配备了用于烹、仪式、社交和铁匠的公共区域。
语言
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是西加里曼丹岛的主要语言。马来语主要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两个州以及文莱苏丹国使用。其主要方言有沙巴马来语、文莱马来语等,部分地区有自己的马来语俚语,这些俚语源自土著语言、文莱马来语、巴瑶语、苏鲁克语、杜顺语和印尼语。达雅克人约有140种不同的方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分支,主要有卡达山语、杜顺语、巴瑶语、穆律语等,但面临着使用人数减少的困境。印度尼西亚语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区域使用。华人则主要使用汉语,主要以客家话、闽南语、粤语为主。
宗教
加里曼丹岛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约占全岛总人口的2/3,马来人和马都拉人信奉伊斯兰教,达雅克人则信奉基督教,佛教主要为华人信奉。2016年文莱统计资料显示,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占比80.9%,基督教占比7.1%,佛教占比7%,伊斯兰教被确认为文莱国教。2020年,马来西亚区域内信奉伊斯兰教占比51.9%,基督教占比37.4%,佛教占比9.0%,印度教占比0.1%。
经济
综述
加里曼丹岛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伐木和采矿、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态旅游。文莱经济则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部门,该国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州和沙捞越州主要产业为木材出口,沙巴也因其橡胶、可可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国以及渔业而闻名,而沙巴、砂拉越州和纳闽则出口液化天然气(LNG)和石油。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省尽管也参与伐木和石油和天然气钻探,但主要依赖采矿业。
第一产业
加里曼丹岛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西米、烟草、小米、椰子、胡椒、红薯、甘蔗、咖啡、橡胶和棕榈。岛上遍布橡胶和棕榈种植园。另一个重要产业为伐木,该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生产地之一,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主要木材产地。
第二产业
西加里曼丹岛第二产业以矿业为主。仅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和砂拉越州州就拥有马来西亚99%的煤炭储量。岛上也长期开采黄金。1995年,世界上最丰富的金矿之一在婆罗洲东北部被发现。油田分布在北部沿海的文莱、沙捞越和沙巴州,东部沿海的巴厘巴板至打拉根,为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文莱拥有规模庞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东南亚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2018年文莱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均位列东南亚第五。截至2020年底,文莱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1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0亿立方米,均占全球总量的0.1%。2020年文莱石油日产量约11万桶,天然气日产量约3450万立方米。
第三产业
加里曼丹岛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马来西亚境内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为世界遗产,为马来西亚第二个自然遗产。其中旅游业是文莱近年大力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文莱政府采取多项鼓励措施吸引游客赴文旅游,主要旅游景点有水村、王室陈列馆、清真寺、淡布隆国家森林公园等。2019年文国际旅客约33.32万人次。
交通运输
公路
加里曼丹岛主要公路干线有印尼巴厘巴板—萨马林达高速公路、泛婆罗洲公路干线等,其中印度尼西亚巴厘巴板—萨马林达高速公路全长97.27千米,是西加里曼丹岛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由城建发展承建。马来西亚则规划在岛上建设泛婆罗洲高速公路,用以增强沙巴州和沙捞越两州的连通性。
铁路
加里曼丹岛的铁路干线为马来西亚境内的沙巴州铁路,该线路也被称为北婆罗洲铁路,是岛上唯一一个铁路运输系统,该铁路只有1条路线,铁路起自位于沙巴州首府亚庇的丹绒亚路,终点站位于内陆省的城镇丹南,营业里程全长134千米。
航空
加里曼丹岛主要机场有文莱国际机场、亚庇国际机场、古晋国际机场等。
文莱国际机场(马来语:Lapangan Terbang Antarabangsa Brunei,IATA代码:BWN;ICAO代码:WBSB)位于文莱—摩拉区的斯里巴加湾市,于1974年开始运营。截至2024年2月,机场有2条跑道,其中一条跑道为3685米×46米,有1个国际航站楼、1个货运航站楼以及皇家航站楼,其中国际航站楼内设有40个值机柜台、12个出境柜台、14个出入境检查柜台。
亚庇国际机场(英语:Kota Kinabalu International Airport;马来语:Lapangan Terbang antarabangsa Kota Kinabalu;IATA代码:BKI;ICAO代码:WBKK),简称亚庇机场,也称亚庇国际机场,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亚庇市丹绒亚路甘拜园路,距离亚庇市区约为8千米,是马来西亚第二繁忙的机场。该机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军用机场运营。1992年,马来西亚机场控股有限公司接管了机场的管理和运营。截至2024年2月,机场跑道长3780米,有2个航站楼。
航运
加里曼丹岛的水运分为海运和内河航运,内河航远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印度尼西亚适合航行的水路约有一半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加里曼丹岛上的文莱境内拥有摩拉港、马来奕港,还有分别位于诗里亚和卢穆特的油气专用港口,主要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出口。马来西亚境内的沙巴州有8个港口,其中5个港口有装卸集装箱和处理散货及一般货物的能力,为实邦加湾集装箱港、亚庇港、山打根市港、斗湖港和实邦加湾输油港,另外3个港口分别为拿笃港、古达港和古纳港,其他港口有民都鲁港等。印度尼西亚区域则有丹戎布拉港等大型港口。
摩拉港是文莱最大港口和唯一深水港,也是该国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枢纽。文莱90%的进出口货物均经由摩拉港。该港口由中国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文莱达鲁萨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组建合资公司运营。该港口摩拉占地24公顷,码头长861米,泊位8个,吃水深12.5米,另有一个87米长的骨料码头,年吞吐量超过10万个集装箱。
环境问题与保护
加里曼丹岛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由于商业活动和人类开发产生的森林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泥炭沼泽森林大火引发的雾霾,及工业开发导致的河流污染和土壤酸化。为此,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在巴西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会议上推出了“婆罗洲之心”计划,以保护岛上的热带雨林,同时在棕榈油行业广泛推行零毁林承诺。
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森林快速砍伐和种植园开发,加里曼丹岛的物种面临栖息地减小的问题。热带雨林被砍伐带来的附加消耗,大约一半的加里曼丹岛哺乳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将减少1/3或更多。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偷猎和野生动物宠物贸易也导致大量加里曼丹岛物种处于濒临灭绝边缘。鳞甲目、龙鱼等面临灭绝。
森林植被退化
由于土壤贫瘠、气候和疾病的存在,加里曼丹岛的森林砍伐率历来较低。但在20世纪中叶,随着橡胶种植园的建立,森林砍伐开始严重。20世纪70年代,随着马来西亚半岛森林的枯竭,工业伐木业兴起。20世纪80年代,伐木业大幅扩张。与此同时,印尼政府开始大规模移民,十年间每年有超过18000人移民到西加里曼丹定居。这些移民来自爪哇岛和巴厘岛中部岛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加里曼丹岛的森林大量被夷为平地,最初,大部分木材取自该岛北部沙巴州和沙捞越州的马来西亚部分。后来婆罗洲南部的森林成为热带木材的主要来源,森林土地被建设为工业油棕和木材种植园。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数据,印度尼西亚的油棕种植面积已从1985年的60万公顷扩大到2015年的超过860万公顷。境内的低地龙脑木森林是婆罗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受威胁最严重的森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被大量砍伐,2002年婆罗洲仅剩不到3000万公顷的低地龙脑香科森林。油棕种植的兴起加速了加里曼丹岛森林的消失。油棕种植面积从1984年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186744公顷增加到 2003年底的1673721公顷。从1996年开始,由于采伐、森林大火及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管辖范围内的森林在以每年2百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当为了清理土地而放火时,火势会迅速失控地蔓延到邻近地区,研究表明泥炭地上的工业种植园开发是婆罗洲火灾最重要的形成因素。加里曼丹岛为清理土地而引发了大量泥炭火灾,数百万公顷的泥炭、灌木丛、退化森林和雨林被大火烧毁。每年的火灾都会造成大范围的污染,甚至蔓延到澳大利亚、中国和印度。火灾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在火灾严重的年份,向大气排放多达20亿吨二氧化碳,使印度尼西亚成为第三大温室气体污染国。1997年至1998年大火烧毁了约970万公顷土地,造成了超过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5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
东南亚雾霾
加里曼丹南部的泥炭沼泽森林是碳的主要储存库。为修建公路和铁路,当地居民大肆砍伐森林,并排干泥炭沼泽。排水后,大火蹂躏了该地区,摧毁了剩余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以及新的农业,使婆罗洲上空和更远的地方充满了浓烟和薄雾,并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给50万人带来了与雾霾相关的严重健康问题。这些大火造成了1997年、2006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东南亚雾霾,在高峰期,卫星图像显示,雾霾层的面积扩大了超过3000000平方千米,覆盖了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其向北延伸部分到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和菲律宾,向西延伸到达斯里兰卡,颗粒物浓度频繁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部分地区的月平均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每日最大能见度经常低于100米。
河流污染
随之人口增加和大规模的开发,在雨季,大量含有高比例二硫化铁硫酸盐的酸性水被排入西加里曼丹的河流中,这不仅导致土壤酸化,而且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酸化,造成河流生物大量灭绝。
环境保护
“婆罗洲之心”计划
2006年3月,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在巴西举行的生物多样性会议上,正式推出了“婆罗洲之心”计划(Heart of Borneo),“婆罗洲之心”位于婆罗洲地带,是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边界沿线一片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的狭长的热带雨林。2007年1月12日,文莱,印尼及马来西亚的三国首脑正式就保护“婆罗洲之心”签署了历史性的协议。
棕榈油零毁林行动
2015年,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沙巴州成为第一个对棕榈油产业辖区模式进行试点的地区,当地政府承诺到2025年全州县实现RSPO认证。印度尼西亚棕榈油生产导致的毁林主要集中于婆罗洲。21世纪初,印尼棕榈油行业广泛推行零毁林承诺。
风景名胜
世界自然遗产
姆鲁山国家公园
姆鲁山国家公园(马来语:Taman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 Gunung Mulu)或称姆禄国家公园、穆鲁山国家公园,位于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因其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喀斯特特征而具有重要意义,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热带喀斯特地区。该公园1984年被列为东盟遗产公园,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通过成为世界遗产,为马来西亚第二个自然遗产。公园占地52864公顷,包含17个植被区,展示约3500种维管植物。其棕榈科种类极其丰富,有20属109种。公园的主体建筑是姆鲁山(Gunung Mulu),境内的砂拉越州洞室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洞穴室。
自然景观
敦沙卡兰海洋公园
敦沙卡兰海洋公园(Tun Sakaran Marine Park)位于马来西亚沙巴东海岸达维尔湾的入口处,靠近仙本那镇,以时任沙巴州元首敦沙卡兰丹代 (Tun Sakaran Dandai) 名字命名,于2004年7月在宪报公布为沙巴第七个公园。该公园占地340平方千米,由8个岛屿及其周围的珊瑚礁和海洋组成,这些岛屿是由第四纪火山碎屑物质形成的,有博希杜朗岛、曼达布安岛、锡布安岛、麦加岛、士拉干岛、实邦吉岛、德达甘岛,公园内有21个潜水地点。
卡帕莱岛
卡帕莱岛(马来语:Pulau Kapalai)是马来西亚沙巴州斗湖区的一个岛屿,以其潜水胜地而闻名,距西巴丹15千米,坐落在利吉坦珊瑚礁的边缘。卡帕莱度假村由一系列走道和码头相连,共有50间马来西亚风格的小木屋,从这些小木屋中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鱼和绿海龟。
人文景点
文莱水上村落
文莱水上村落(Kampong Ayer)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文莱河,面积2.6平方千米,由10个村落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水上村落,水上村落生活着大约3万居民,绝大多数是马来族人,村中除了住家,建有学校、清真寺、邮局、消防队、诊所、村委会等公共机构,形成一个水上社区,为文莱的著名景点之一。
努洛伊曼皇宫
努洛伊曼皇宫(Istana Nurul Iman)又叫文莱苏丹皇宫,是全世界最大的皇宫,名字意为“信仰之光宫殿”,宫殿历时两年建成,于1984年1月1日文莱脱离英国独立时竣工,其建设花费超过10亿美元,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和传统马来建筑风格。黄金和大理石是宫殿的主要装饰材料,其内部装饰使用了38种不同的大理石,宫殿有1788处房屋。整个宫殿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宫殿内的清真寺可容纳1500人,宴会厅可容纳5000多人。努鲁伊曼王宫是文莱苏丹及其家人的官邸,也是该国高级政府办公室所在地。这座宫殿是文莱总理办公室等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亚庇市立清真寺
亚庇市立清真寺(马来语:Masjid Bandaraya Kota Kinabalu)是马来西亚沙巴州州首府亚庇的一所清真寺,位于市中心东北的一个人工湖上,2000年2月启用。该清真寺采用阿拉伯类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清真寺设有主祈祷厅、女性祈祷廊、内庭院、图书馆和三所宗教学校。主祈祷厅呈线性布局,其主圆顶两侧按比例比例排列着方形底座的四个圆形尖塔,带有三层拱形阳台,顶部有圆形圆顶。四个主要的圆柱支撑着主圆顶斜角,面向朝拜墙。
相关文化
习俗
生活习俗
在达雅克社会中,长屋被视为社区的中心,是达雅克传统政治实体和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长屋因地区和不同种族群体而异,但大多数都遵守相同的法律和制度,居民集中在走廊上,走廊一侧的一排门可能通向每个家庭单元,另一侧的门通向地面或室外阳台的入口和出口,并设有工作空间,可用于碾米、洗衣和其他活动。长屋在建造时使用传统的材料和传统建造技艺,由硬木柱组成。长屋最高可达12米,可在一个屋檐下容纳100多个家庭。
达雅克人感到受到威胁,首领会通过将红碗从一个达雅克村庄传播到另一个村庄来发出危险情况或战争警报。在传递红碗之前,需要举行仪式召唤祖先的灵魂。红碗由竹台制成,传递的红碗中包含象征勇气的菖蒲、代表飞行的红色鸡毛、竹制火炬灯、代表庇护的西米棕榈以及象征团结的蟹皮结绳,这些物品放置在竹碗中,并用红布包裹。
节日
达雅节(Gawai Dayak)也称达雅丰收节,是庆祝稻米丰收的节庆,从每年的5月31日傍晚开始,乡间举行的节庆仪式“Muai Antu Rua”,通常不对外人开放。仪式旨在驱逐贪婪邪灵。日落时分,主祭司杀鸡祭神,感谢丰收之神,并祈求来年同样丰收。过后,族人群聚晚宴,传统佳肴包括香竹饭及由椰汁制成的甜糕。午夜零时,是仪式“Ngalu Petara"。之后,主祭司举起传统酿制的Tuak米酒,祈愿长寿。节庆由此进入狂欢状态,族人唱歌跳舞并畅饮至天明。
艺术
歌舞
犀鸟科舞(Datun Julud)是传统达雅克舞蹈,其手臂动作模仿飞翔的犀鸟而得名。犀鸟是达雅克人的重要的文化象征。舞蹈表演是男女都戴装饰的头饰,女舞者将犀鸟羽毛系在手上,当手移动时,犀鸟羽毛就会张开,而男舞者则手持盾牌和仪式刀。舞蹈通常伴有萨普音乐。最初,舞蹈是战后仪式的一部分,以迎接与敌人作战或成功猎头归来的战士。如今舞蹈通常在水稻收获季节、新年和其他庆祝活动中出现,或迎接社区的重要访客。
音乐
鲁特琴,在达雅克也被称为sape'、sampe或sapeh,婆罗洲中心地区的许多达雅族社区在丰收节(kawai)和仪式等庆祝活动中都会演奏这种鲁特琴,这种乐器一根弦承载旋律,伴奏的两根弦有节奏地敲击以产生嗡嗡声。
地方特产
榴梿
加里曼丹岛榴莲主要有猫山王榴莲﹑中华管鞭虾等榴梿品种。气质乌龟榴梿属于蔷薇科榴梿树种,为婆罗洲原生物种,乌龟榴梿成熟时没有榴梿味道,这种榴梿最大的特征是果实长在树根以上树干的部位,而且果实堆积呈团状,果实一般为5房相伴,纹路分明,乌龟榴梿产季为一般榴梿出产后最后上市。这种榴梿果肉带有甜味,被称为“凉榴梿”。
婆罗香
婆罗香也称婆罗洲香木,为龙脑香科婆罗香属,为大乔木,分布于文莱、沙巴州、沙捞越和西加里曼丹等地,木材光泽弱;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纹理直,是建筑及其他领域的优质木材。
胡椒
加里曼丹岛是胡椒原产地之一,其中以砂拉越州胡椒较知名,砂拉越胡椒出产量全马第一,全球第三。胡椒为木质攀缘藤本植物,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色。果实为常用食品调料。果实含酰胺类生物碱、黄酮、木脂素类、芳香油等化学成分。胺类生物碱主要有胡椒碱、胡椒酰胺、次胡椒酰胺、胡椒亭碱等。
影视
幸存者:婆罗洲 第一季
《幸存者:婆罗洲 第一季》是由美国制作的一档冒险真人秀节目,2000年在美国首播,共播出14集。改编自瑞典节目《罗宾逊远征》。许多参与者被隔离在偏远地区,他们必须为自己提供食物、火和住所。每三天,一名参与者会被投票除名,最后剩下的玩家将获得1000000美元的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