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DUTCM),简称成中医、成都中医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36年的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国医学院。1950年改组为成都中医进修班,1954年更名为四川成都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原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199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年到2016年期间,学校本部从十二桥搬至温江校区;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 设高校。2020年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22 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4年5月2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签署合作协议。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高新校区、汪家拐校区和人南校区。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设有20个学院、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直属医院4所,开设39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396人、硕士研究生4416人、博士研究生950人,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94人、外聘教师383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位列2025年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7名,全国参考排名第121名,同时在2025年的USnews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第1784名。
历史沿革
四川国医学院
1936年,以李斯炽为代表的蜀中名中医在乱世中创办了四川国医学院,隶属于中华民国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
1950年改组为成都中医进修班,1954年,学院在四川国医学院办学基础上,成立了成都中医进修班,后来改名成都中医进修学校。
成都中医学院
1956年5月中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了全国中医学院筹建会。随后,由四川省卫生厅负责筹划,先后调派张华、刘洁、许允安、罗福基等同志,借用原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地址于1956年7月5日成立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委员会筹备处”。
1956年6月20日,成都中医学院在《四川日报》上刊登招生启事,面向社会招收高考学生。经过短短3个月紧张的筹建工作,1956年9月,在四道街校址,成都中医学院正式成立,招收中国第一代中医大学生。
1957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建立。
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现在的十二桥校区。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都中医学院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原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年,参与发起成立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2003年,学校在温江校区举行奠基仪式。
2006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省局共建高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引领,形成了以医药健康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学校本部从十二桥搬至温江校区。同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201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医学专业认证评估”。 后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先后两次入选四川2011计划。
2015年4月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7年5月25日,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同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20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发布会暨研究联盟成立仪式在学校博物馆举行。
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了开展二轮专业认证申请,成为全国第一所开展二轮专业认证的试点院校。2023年5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转化医学院成立仪式在成都举行。2023年10月18日,基尔健康医学院成立仪式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百会堂举行;同年12月,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成立,成都中医药大学推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24年5月2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签署合作协议。2024年7月19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化建设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暨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活动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举行。
2025年5月15日,高坪区人民政府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拥有20个学院、39个本科专业。
附属医院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直属医院4所,医联体联盟成员单位105所。学校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获评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单位)、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是省级中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7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个、前1%学科4个。
教学情况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一流课程98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校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首届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7项。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制分为九年制,“5+3”一体化(五年本科与三年硕士相结合),五年制(本科),四年制(本科)。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3月,学校作为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单位已完成100余部行业规划教材编写,主编人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三。在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评选中,3部主编教材获全国二等奖,6部副主编教材分获特等奖1部、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获奖情况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师资情况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岐黄工程”专家14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2人;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全国中医药创新团队3个,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9人。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四川省杰出人才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称号8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69人。
学校交流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会,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是全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
截至2025年3月,学校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与交流合作。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尔健康医学院”,设有“葡萄牙宝德分校”“南非分校”“加拿大分校”等;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在黑山、德国、白俄罗斯设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中国-塔吉克斯坦传统医药中心”;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档案馆有5个全宗,包括四川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包括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成都医学专科学校、四川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时期)、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包括成都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专门人员培训中心、四川省计划生育管理干部学院、四川生殖卫生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有馆藏包含了党群、行政、外事、教学、科研、设备、基建、会计、出版、声像、名人等类别档案,有馆藏档案近7.5万卷,电子文件近400万页。
图书馆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已建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理、工、管、文、农、教等学科的综合性藏书体系。图书馆建立了数字图书馆体系,开通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SCI、SD、Ovid、 Springer等优质中外文数据库,以及超星、优阅等中外文电子图书平台,自建有巴蜀中医药古籍等数据库资源,开通移动图书馆平台;馆藏纸质图书180万余册,古籍3.1万余册。电子图书353万余册,数据库75个。图书馆每周开放102小时,全天24小时开放网络资源。
学术期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学报》)于1958年创刊,季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国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卫生A类期刊;设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名家名师名医”“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等特色栏目。(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38,(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62。2016年,获评第三届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0年,获 “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季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主要刊发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临床教学、研究生教育等领域的论文。(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95,(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218。2014年,该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于1985创刊,月刊,是四川省卫生厅主办的综合性卫生事业管理期刊,中文核心,报道卫生改革、医院管理、卫生行政管理、药事管理、卫生法制、农村卫生管理、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卫生事业管理类文章。复合影响因子为0.965,综合影响因子为0.686。2017年,该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
《中药与临床》于2010年创刊,双月刊,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是卫生A类期刊,报道中药与临床研究新发展、新动向、新技术,以及药物在临床应用与实践等文章,影响因子为0.512。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于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季刊,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每期大16开64页,面向国际公开发行。杂志为A类学术期刊,报道中西医眼耳鼻喉相关临床、教学、科研动态、成果、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等文章;2014年,该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各级各类实验平台91个,包括省部共建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科联重点实验室等。
学术成果
截至2025年3月,近五年来,学校新增各类科研项目345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58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35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97项,其中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
学校排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位列2025年软科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类大学排名第7名,全国参考排名第121名,同时在2025年的USnews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第1784名。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名,在全国参考排名中位列第173名,同时在2023年的USnews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第1873名。
校园文化
校训
成都中医药大学以“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作为其校训。
校徽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为圆形,由核心图案、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组合而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师佩戴的为红底金字,学生佩戴的为白底红字。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校名标准组合(左右排列)包括:徽志与中英文校名标准字体组合。
校旗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与宽的比例为3:2,标准大小为长240公分、高160公分,可放大或缩小,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
校歌
《我们的成中医》
时光荏苒师生情,岁月如歌母校兴,学子万众绍岐黄,德泽千载为人民。
厚德博学,精思笃行,书山勇狩猎,学海敢捕鲸。
求实团结,勤奋进取,挚诚教天使,精心育医神。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穷理法方药,参四时阴阳。
胸怀医技,医相兼良,救助众人疾,铸就中华魂。
啊,撷取春风的翅膀,
啊,高擎绚丽的憧憬,
啊,成都中医药大学,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腾飞吧,向着明天飞腾!
社团文化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社团包括志愿公益类(绿色环保协会、蜜蜂属的家、杏林迷彩协会、杏林先锋人协会), 学术科技类(“Psyche”杏林之心、AUG实验室、爱眼协会、巴蜀名中医学术传承与研讨协会、藏医药发展协会等),]文化体育类(淳德古琴社、FlyingWheel协会——halfcab滑板社、Flying轮滑社、IM电子竞技社、i读书协会、Latin舞社、X次元动漫社等)。 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术科研及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志愿服务类赛事奖项、文化艺术类赛事奖项等279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截至2025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约1800亩,设有温江、十二桥、高新、汪家拐和人南5个校区。
温江主校区
温江主校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该校区设有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民族医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智能医学院、国学院等学院。
十二桥校区
十二桥校区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该校区设有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高新校区
高新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新创路6号。在高新区,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建成中国一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医院。
人南校区
人南校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5号。该校区主要是第三附属医院。
汪家拐校区
汪家拐校区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汪家拐街16号。该校区主要是附属生殖妇幼医院。
校友情况
校园风貌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中有具备各种设施设备的图书馆,也有人物雕像。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馆舍总面积为3.12万平方米,其中温江校区图书馆面积为2.5万平方米,十二桥校区图书馆面积为6200平方米,阅览座位3200余席。设有个人研修室、团队研修室、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培训室、多媒体视听室、学术交流中心等多种类型学习空间。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正南门处,屹立着一尊人物雕像,这尊雕像是根据吴棹仙教授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图时,所拍摄的照片塑造的。
所获荣誉
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被评为成都市武术运动协会先进单位。
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被评为“2020年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获“第二届四川省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被评为2020年度“全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2023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获“成都市2022年度节约用水先进单位”。
2024年,成都中医药大学2023年教育系统后勤宣传工作突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