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公司总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公司主要以铅酸蓄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主,集储能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等新能源产业为一体,是亚洲最大的汽车用低压电池制造企业。2011年6月2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SH601311)。
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员工逾7200人,营业收入134亿元、总资产达135亿元。公司旗下30余个分子公司,400多个产品型号全面覆盖车辆、船舶、工业及其它特殊领域。公司拥有“骆驼童鞋”“华中”“天鹅”“DF"四大品牌,主导产品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行业首位。
公司获得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287位,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九届长江质量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确认的具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等荣誉和资格。
历史沿革
骆驼股份的前身是1980年在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成立的谷城电池厂,当时是一个乡镇集体企业。1994年7月,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成立湖北骆驼蓄电池Inc.,开始从事铅酸电池业务。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引进:1998年从美国引进多种自动化蓄电池生产设备、2002年又引进欧洲冲扩成形生产技术、2008年引进美国连铸连轧生产技术。同时,公司也不断进行自主研发:2005年成功研发出高性能免维护密闭电池,2008年就开始了事锂电池技术的研发并掌握了锂电池生产的关键技术。2009年,800万只产能的襄阳市新工厂开工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管理水平,先后通过通过ISO9001、ISO/TS16949、BVQI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工健康安全体系认证。2006年,“骆驼”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骆驼”蓄电池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产品质量信用500强。
2010年,总公司名称变更为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01311。此后,骆驼股份不断进行战略布局,通过吸收合并方式获得“华中地区”、“天鹅”、“DF”等三个区域蓄电池品牌,并完成对华南、华东的布局,形成“1+N” 的战略格局,多维度覆盖国内蓄电池市场。2015年,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成立,向锂电池行业进军。2016年底,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扩建投产,产能规模已达20亿WH;又通过收购襄阳宇清涉足电机、电控系统领域。同时,骆驼股份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完善规范的服务体系,与东风、上汽集团、中国一汽等两百多家主要主机厂形成了稳定的供需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骆驼股份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2017年,骆驼投资3000万欧元入股克罗地亚Rimac汽车公司,该公司的电机、电控系统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再加上在锂电池领域的发力,骆驼股份明显形成了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双轮”驱动模式。2019年,马来西亚工厂正式投产;2020年,L2400等产品顺利通过了巴西INMETRO产品和质量认证;2022年8月8日,骆驼能源Inc.北美工厂开工奠基,并于2023年7月正式投入试生产。期间,骆驼新能源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企业,受邀参加了IEC63118国际12V锂电池标准制定。
企业现状
组织架构
参考资料:
公司治理
摘自:《骆驼股份2022年年度报告》
股权结构
根据《骆驼股份2022年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十大股东:
公司业务
截至2025年,骆驼集团累计生产各型汽车蓄电池3295万只、3180万KVAH,累计创造产值108.8亿元,利税8.43亿元。
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以铅酸蓄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主,集储能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等新能源产业为一体,是亚洲最大的汽车用低压电池制造企业。集团拥有400多个产品型号全面覆盖车辆、船舶、工业及其它特殊领域,“骆驼”“华中地区”“天鹅”“DF"四大品牌精准定位细分市场,主导产品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行业首位。
骆驼股份的三大块业务包括:铅酸电池、再生铅和锂电池业务。
参考资料:
资质认证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EAQF94、ISO/TS16949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0职工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创新研发中心还顺利通过ISO26262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同时,公司还取得了美国UL、欧盟CE等认证证书。
市值与排名
截止到2023年8月7日,骆驼股份的总市值为107.34亿元,在沪市排名814,行业排名29。
产销规模
截至2024年8月31日,骆驼集团的产销规模排在亚洲第一名,全球第三名。
社会活动
重要相关事件
2023年8月5日,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公司被美国国土安全部纳入实体清单的公告》表示,关注到美国国土安全部将公司列入“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实体名单中。
科研成果
公司成立了以知名专家院士领衔的外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持续输入技术源动力,在纳米添加剂和制备改造技术及电池基理性能研究、电动车用97kW燃料电池、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公司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已获授权专利296个,涵盖动力电池材料、电芯、PACK,燃料电池结构、仿真、部件、动力电池回收及电机电控等领域,技术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省科技厅增程式燃料电池系统重点专项研发任务已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