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是湖北省咸宁市下辖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140.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7月,通城县下辖9个镇、2个乡共有20个居委会、165个村委。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户籍人口51.92万人。县城政府驻地位于隽(jùn)水镇。
通城县地处幕阜(fù)山花岗石区域,地质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江南地轴的北方边缘,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还有小部分平畈[fàn],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县所辖地区在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人类生活,秦时归南郡,汉时属长沙国,三国时属孙吴,唐时为镇,南宋时属崇阳县,明、清两代统属武昌府。1958年11月,通城、崇阳二县合一;1960年,恢复通城县,到了1999年,正式归属咸宁市下辖。
2024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5.92亿元,增速5.8%,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其中,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增值39.81亿元,以工业、建筑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增值72.46亿元,以贸易、金融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值113.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7.6:32.1:50.3。
通城县在古时候有“文化昌明之邑”的美称,人杰地灵,有唐代道教真人罗思远;名医吴昌祚;名伶李三槐;死节之臣方琼等。全县拥有1个AAAA级景区药姑山古瑶村,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家,开发药姑古瑶文化线、黄龙红色花海线、大溪田园山水线等精品旅游线路3条,黄袍山茶油、三毛姐紫苏酱、九井峰茶叶、楠竹仙竹筒酒、琉璃工艺品等特色旅游产品5个。拥有药姑山瑶乡拍打舞、赛锣赛亮会、应锣应鼓,佛岭锣鼓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称
通城又叫银邑,简称为隽(jùn)。县名取自境内陆水北入长江,直通武昌城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此地就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周代时时楚国地。
秦汉时期
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立隽县,刘彻时隶属长沙国。汉建武刘秀十三年(公元37年)撤长沙国为长沙郡,由隽县统辖。
三国到隋
三国时期归属孙吴,是大都督周瑜的封地。
南齐萧宝卷萧宝卷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升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除上隽县,两分为乐化县、下隽县,归属上隽郡。
隋开皇杨坚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和下隽并入赤壁市,归属荆州江夏郡。
唐宋时期
唐天宝李隆基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为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市管制。李纯李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升级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再更名为通城镇。
五代十国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时期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
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又改回崇阳县,上属鄂州。赵顼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拆分崇阳县南为上隽、乐化、天宝3乡为通城县。
赵构赵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通城县并入崇阳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恢复通城县管辖权,归属武昌郡;
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改属武昌路;明、清两代统属武昌府下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划分于江汉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成为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929—1935),通城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药姑山、黄袍山先后建立县苏维埃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通城归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1952年秋后归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县二县合一。1960年1月归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且仍归属于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改属咸宁专员公署,1999年3月正式归属咸宁市下辖县。
地理
位置境域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3°36′~114°4′,北纬29°2′~29°24′之间,毗邻湘、鄂、赣三省。县境东南与修水县相交,南与湖南省平江县为邻,西和西北与湖南省岳阳县、临湘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崇阳县相邻。县城(隽水镇)往东南29.5千米至南楼岭,与修水县交界;往南20.4千米至界上,与平江县交界;往西21.2千米到大界,与临湘市交界;往西南25千米至雁门界牌坳,与岳阳县交界;往北6千米至铁柱港,与崇阳县交界。东、西最长跨度45千米,南北最宽距离40.5千米,总面积1140.7平方千米。
气候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笼罩通城,光照适宜,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由于这里降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又因为受到季风和地貌的影响,导致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全县年平均日照市时数1706小时,年最多1989小时,年最少1524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0%,日照时数7~8月最多,1~3月最少。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至1600毫米左右,夏季雨水多,冬季干燥少雨。年平均无霜期为254天,大风日数17天,最大风速可达24m/s。
地质
通城县属幕阜山花岗石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江南地轴北缘。基底为浅变质的冷家溪群,盖层为古生代和中生代组成,不整合沉积于冷家溪群地层之上,经历了燕山运动,相应产生了褶皱、断裂和花岗岩侵入,同时伴有大量的岩脉产出。主要褶皱构造为药姑山倒转向斜,轴部位于药姑山至枫树冲一带,轴向为西北,轴面向南西倾斜,岩层挤压强烈,属线型紧闭褶皱。规模较大的断层有10余条。正断层呈北东向,逆断层多呈北西和南东向,分布在县境南部和东部的花岗石体和沉积层中。岩石类型多为二长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少数为云英岩化岗岩脉或岩株。
地形地貌
通城县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合抱构成面积488.7平方千米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2.84%。县内丘陵地区面积5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6.02%。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剩余的平畈多散布于河道两侧和丘陵之间。全县共有大小平畈60余处,是县内水稻和蔬菜主要产地,单个面积一般在1~5平方千米,总面积127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13%。通城县地势复杂,依山傍水,高低交错,最高点为黄龙山只角楼,海拔1528.3米;最低点为四庄乡小井村北边,海拔78米。
水文
通城境内有港、溪135条,河床多粗沙结构,为天然淡水。各溪流分别汇于隽水、蒲港、铁柱港、沙堆港后注入陆水。陆水发源于丁仙公社境内的界头山谷,经百丈潭,绕梧桐山,转向东北,经通城入崇阳县,县内长43公里。县内流域面积为307.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菖蒲港发源于县东南黄龙山西麓小坳天岳关,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87.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铁柱港发源于铜鼓山北麓的大界岭,全长25公里,年径流量2.0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57.8平方公里;秀水河发源于龙潭洞,流经清水、沙堆、大源,折向小井北,经崇阳阮家畈注入隽术。县内流程23.5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流城面积135平方公里。
水利
通城县地势落差大,降水量丰富,所以水利设施多,有中小型水库共计97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1)型水库15座、重点小(2)型26座、一般小(2)型50座,总计库容量1.69亿立方米;国营和乡镇水电站共计64座,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其中国营电站19个,装机1.63万千瓦;规模以上机电井31处,堤防工程64处,拦水堰240处,水塘12214,口水闸415座,泵站199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91处;中型灌区281.3千米,主干渠13条188.7千米,分支渠166条346.27千米,可灌溉总面积21.7万亩。
土壤
通城县土壤种类复杂,共分石灰岩土、潮土、红壤、黄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13个亚类、25个土属、73个土种。成土母质以花岗石为主,分布极广,其余泥质岩类,第四纪浮土和石灰岩。其中,山地土种31个,水稻土种42个。红黄壤是通城县分布最广的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垄岗地。其成土母质以第四世纪红色黏土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0~200米之间的低山平原区,是由各类土壤经长期水耕之后逐渐发育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土壤,适合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底,通城县共发现矿产地32处,矿产23种。查明资源量的矿产18种,其中,金属矿产7种,即钨矿(原生矿)、铌矿(氧化铌)、矿(氧化钽)、锆矿(锆英石砂矿)、独居石、钛、钒;非金属矿产共9种,分别为长石、普通萤石、建筑石料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玻璃用石英岩、高岭土、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和饰面用板岩;水气矿产1种,为矿泉水;能源矿产1种,为地热。2020年底根据统计,通城县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共计28处,其中、钽矿床共计24处,锆矿、独居石矿床共4处。稀有、稀土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湖北省首位,其中独居石储量约34000吨,储量总量全省第一。县域内共有采矿区54个,其中大型矿区4个(河砂、铍钽铌、花岗岩、独居石),中型矿3个(建筑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钒矿)。
土地资源
2022年初,通城县土地总面积113121.2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4452.69公顷、旱地面积5465.12公顷、水浇地面积136.19公顷;园地面积1138.35公顷;林地面积63527.14公顷;草地面积1404.2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560.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680.10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134.88公顷;其他土地面积2621.91公顷。
水资源
通城县地处长江支流的陆水河上游,水资源丰富,全县境内纵横分布着184条小溪,隽水河、秀水河、铁柱港、菖蒲港等四大河穿城而过。通城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分为松散岩类空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松散岩类空隙水主要分布于县内各种松散沉积物及土壤中,部分山间盆地、斜地及河流堆积平地中较深部位。基岩裂隙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县城附近佘家畈、麦市杨源的泉水均属此类型。碳酸盐岩岩溶水水量、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除局部也接受基岩裂隙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侧向补给外,与上覆孔隙水含水层也互补关系,地下水多以上升泉形式排出,流量稳定,塘湖圣水井,黄袍大泉洞井均属此例。
通城县2019年地表水资源量为9.239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9230亿m3,水资源总量为9.2395亿m3,产水模数82.6万m3/a.km2,人均水资源量2101m3,亩均水资源量2897m3。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通城木本植物共有24科283种,其中以茶、松、杉、孟宗竹为主要树种。草本植物中,可供药用的高达70种。水生植物资源有金钱蒲、鸡头果、荸荠、蒿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2种:银杏和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8种:香樟木、鹅掌楸、花榈木、刺楸、楠木、厚朴、粗榧、紫荆木;省级保护植物有:青钱柳、杨梅、金钱松、凹叶厚朴、檫木、青檀、厚边桂花果、山拐枣、南紫薇。
动物
通城野生动物有7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颈长尾雉、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鳞甲目、金猫、苍鹰、玉锦蛇、滑鼠蛇、眼镜蛇属、棘腹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双团棘胸蛙、湖北富贵蛙等。省级保护动物有:花面狸、狗獾、猪獾、食蟹獴、豹猫、小麂、华南兔、大白鹭、白鹭、灰胸竹鸡、董鸡、珠颈斑鸠、翠金鹃、蓝翡翠、家燕、金腰燕、八哥属、松鸦、灰喜鹊、白颈鸦、画眉、红嘴相思鸟、印度寿带、杜鹃、玉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吻螅、棘腹蛙、泽蛙、黑斑蛙、双团棘胸蛙、湖北金钱蛙、棘胸蛙等。
鱼类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一些广适性和山溪性鱼类,分属四目八科三十四种。其中:鲁科二十六种、鲇科一种、鳅科三种、鳢科一种、合鳃鱼科一种、鲡科一种、鳍科一种。如草鱼、鲢鱼、鱼、青鱼、鲤鱼、团头鲂、三角、长春鳊、鲫鱼、鲇形目、黄鳝、乌鱼、赤眼鳟、黄尾鲴、密、细鳞斜合鲴等。还有弹虾、锯齿新米虾、田螺、背角无齿蚌、鳖科、乌鱼、螃蟹、泥鳅等,这些水生动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
自然灾害
通城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洪涝、暴雨、森林火灾、台风、低温冰冻等。2011年,“6.10”特大暴雨灾害中交通、供电、电话全部中断,6万多城关居民被水围困。
行政区划
截止2023年7月,通城县下辖9个镇、2个乡,共有20个居委会、165个村委会,政府驻地在隽水镇。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咸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通城县常住人口为42.6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6.04%。其中男性占比51.66%,女性占比48.34%,性别比104.12%;0-14岁人口占比21.70%,15-59岁人口占比60.65%,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65%;城镇的人口占比56.7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比43.26%,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04%。
截至2024年末,通城县户籍人口51.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4万人。全年总户数15.18万户,全县全年出生人口3182人,死亡人口4098人。
民族
截至2023年9月,通城县有土家族、壮族、苗族、瑶族等29个散居少数民族成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015人。
方言俚语
通城话是赣语方言的一种,包含了湘语,属于赣语大通片。以通城话为母语的人分布在湘鄂赣三省交汇地区,使用人数众多,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在这里能明显感觉到赣语与湘语交汇的现象。红薯=茴驼、傻瓜=缩把、毛巾=服特。
通城话有17~20个声母,72个韵母,6个声调,保留有古汉语的入声(有的地方分阳入、阴入,但有的只有入声)。
宗教信仰
通城县在清末以前通城民间百姓均敬奉儒、佛、道教。通城县大坪药姑山建有道教庙宇“白云观”,由唐代道教真人罗思主持修建而成。远民国时期基督教、天主教传入,与本土道教和佛教组成现在的通城四大宗教体系。
经济
综述
2022年通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9.58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值34.7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值69.5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值95.26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022年的17:35:4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4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16元,同比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64元,同比增长8.2%。城镇登记失业率2.6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91人。
第一产业
通城第一产业以农林牧渔业为支撑,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63.29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林业产值5.04亿元,同比增长108.3%;渔业产值4.37亿元,同比增长12.9%;农林牧渔服务业5.23亿元,同比增长9.0%;牧业产值20.57亿元,同比增长1.4%;农业产值28.08亿元,同比下降6.0%。
202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44.8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53.74万亩,同比增长6.4%。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22.29万亩,同比增长10.0%;中药材面积12.18万亩,同比增长7.1%;茶园面积7.8万亩,同比增长4.7%。
2022年,全县粮食产量16.96万吨,比去年略微下降0.63%。其中,夏粮收获0.47万吨,早稻收获4.53万吨,秋粮收获11.96万吨。
2022年,全县猪肉产量4.28万吨,同比增长5.6%。年底生猪出栏56.01万头,同比增长5.6%;家禽出栏87万只,同比增长2.4%。截至2023年末,通城县有林地面积66834.34公顷,当年植树造林10083.7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3.9%。
第二产业
通城第二产业以工业、建筑业为支撑,2022年全年全县工业增值57.8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值增长7.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1.23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营业收入152.34亿元,同比增长7.7%,利税总额10.24亿元,同比增长0.01%,其中利润总额8.10亿元,同比略微下降0.11%。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3%。
2022全年建筑业增值11.72亿元,同比增长3.9%。2022年资质以内建筑业22家,建筑业总产值32.9亿元,房屋竣工面积66.09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通城第三产业以贸易、金融、旅游以及高新技术等特色产业。2024年,通城县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9亿元,同比增速2.5%。2022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12.46亿元,同比增长6.9%。
2022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11亿元,比年初增加38.83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0.22亿元,比年初增加26.94亿元。
2022年,通城县累计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共计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4.0%。其中乡村旅游经济收入17.23亿元,同比上涨102.0%,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53.0%,同比增长23.2%。
经济功能区
通城经济开发区
截至2021年1月,通城经济开发区面积达到了12.6平方公里,开发率达到87.69%。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其中产值过亿企业38家,税收过千万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涂附磨具和电子信息被列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瀛通通讯成为咸宁市首家登陆A股的本土上市企业。丽尔家、精创、金福阳等10家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平安电工、三赢兴电子2家企业被纳入湖北省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目录。
2022年,通城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开工项目10个,完成入统项目48个,争取债券资金2.01亿元,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68.2亿元。 通成高新材料、亚细亚陶瓷、玉立砂带、三赢兴光电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社会
教育事业
根据通城县人民政府网资料显示,2022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7所,在校学生84741人,专任教师5299人(含在编教师4103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812人,民办中小学384人,不含公办幼儿园临聘教师以及民办幼儿园教师)。其中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10035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5%。通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是咸宁市市级示范高中,是通城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
医疗事业
2024年末,通城共有卫生机构203个(含村、社区卫生室),其中医院5家;卫生机构工作人员48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23人,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床位数2839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546张,总诊疗人数58.48万人,有标准化卫生室行政村比率达到100.0%。
文化体育
2022年,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1个,社区农家书屋18个,县乡图书馆藏书41万余册。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各类演出场次2500场,接待观众28万人次;3个电影放映单位,1支公益电影放映队,共放映场次2004场;全县人口广播、电视100%覆盖。2023年6月12日通城县成功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科技事业
2022年通城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9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59亿元;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7项;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累计57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700人;申报科技项目数8项,获省级以上批准立项科技项目数3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350万元;取得专利授权571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
社会保障
通城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8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7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8.75万人。全县累计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费用84827万元。
2022年末全县共有城乡居民最低保障人数20498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61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937人,临时救助1595人次,特困供养救助人数2329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补助600元/人每月、农村补助505元/人每年。
人居环境
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7%,空气优良率位居湖北省前列。地表水质量监测断面连续三年水质全达标,全县境内无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2018-2020年通城县完成灭荒造林80082亩,为全省8个验收合格面积超过8万亩的县市之一。2017-2021年期间新增森林蓄积量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长5.36%。通城县共新建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县乡镇污水治理项目日处理生活污水设计规模为5200吨/日,新建乡镇污水收集管网137.687公里,项目工程总投资为2.69亿元。2019-2021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
交通
综述
通城县围绕全县“一心引领、两城驱动、三带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形成了以武深和杭瑞为大动脉,G106、G353、S362、S474、S259五条国省道干线为主骨架、农村公路为网络和客货站点为节点的路网体系。截至2024年末,通城县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0%;客运总量557.51万人,同比增速0.646%。旅客周转量7980.86万人公里,同比增速3.37%。货运周转量51684.5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31%。
公路
2021年,通城县公路总里程达2449.05公里,路网密度为208.96公里/百平方公里。构成了城通乡,乡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县城北达武汉市,南进长沙市,西去岳阳市,东至九江。通城大道、武(汉)长(沙)公路,通(城)临(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等沟通了通城与周边各大城市的联系。县内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武汉—深圳高速公路,境内长23.815公里,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境内长18公里。国省道方面已建有G106、G353等国道,以及S259、S362、S474等省道,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导的快速干线公路网、以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城乡公路网,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通城县一共有通城恒通运输公司、湖北万联运输公司和通城骏捷旅游客运有限公司3家道路运输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一共有九宫车站→城西车站、城南车站→铁柱港、新客运中心→五里客运站等7路公交运行线路。
截至2020年,全县拥有湖北路达运输有限公司和通城县恒通运输有限公司2家出租车服务供应商,分别拥有出租汽车数量95辆、129辆。
人文
综述
通城,有九井峰生态茶文化园、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塘湖红色小镇、秀水游乐园、泉景点、善源谷风景区、黄龙山风景区、锡山城市公园景区等著名景点;有药姑山瑶乡拍打舞、赛锣赛亮会、黄龙山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佛家圣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遗址、一门三尚书遗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帅岳飞之师~方琼墓地、明朝进士汪润田故居、黄庭坚退隐黄袍山的“鲁直第”、夜珠窝“文定世第”、秦汉张良创办的伐桂书院、幕阜书院遗址、华罗山寨古兵寨遗址等;寺庙道观有兰若寺、张良道观、白玉寺、胥林寺、普救寺、八仙道观。
文物古迹
古瑶村
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药姑山·古瑶村景区将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创建融于一体,打造成吃瑶家饭、住瑶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A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将自然山水景观与优良人文传统融为一体,以“水”为形象载体,以“善”为文化内核。主要有上善田园、虎形通幽、莲池献瑞、相师诵读等十大历史景观;更有蝴蝶泉、水口堰、石公路、神龟石等十处人文景点。
尧家林古文化遗址
尧家林遗址位于通城县东南方向麦市镇陈段村和冷段之间,北边距县城22公里,南边距盘石村6公里,遗址位于麦市河上游的右侧。尧家林遗址试挖掘仅1至2米就掀起了五层历史神秘“面纱”,从不同文化层中发现房屋、灰坑、灰沟等众多重要遗迹,并出土斧、刀、锄、凿、钻等石器200余件,鼎、盘、纺轮等陶器残片70余件,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狩猎、农耕、纺织和手工业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城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有4项,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项目有9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0人;县级非遗项目有22项,县级非遗传承人43人。
药姑山瑶乡拍打舞
拍打舞,亦称“手拍舞”,是民间发展的自娱性舞蹈,舞蹈以男人拍打胸脯、女人拍打手臂为主导动作,或一人用拳掌交错拍打大腿,或两人、多人互摸互打,自娱自乐。动作扩展变化,拍手、拍肩、拍背甚至拍脸、膝、臂等,有的躺着拍、坐着拍、跪着拍、站着拍、舞着拍,拍打贯穿始终,舞蹈节奏明朗欢快,音乐跳跃活泼,传达舞者的喜悦之情。
黄龙山牮(jiàn)纸
因产于通城县麦市镇黄龙山牮桥而得名,工艺流传自汉朝至今约2000年。造纸原料为黄龙山竹,系就地取材。工艺流程为麻、断麻、撕麻、扎麻、浆麻、堆麻、蒸麻、洗麻、发醇、晒麻、发水、麻、上槽、踩洗、过水、兑药、成浆、抄纸、取纸、压榨、折纸、晾纸、墩纸等24道工序,技艺独特,纸质优良。
饮食
甑蒸糕
蒸糕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的汉族特色小吃,此糕以粘米、糯米、红糖、芝麻为原料,香甜可口、别有风味,老少咸宜。主要原料:粘米、糯米、红糖和芝麻。甑蒸糕其做法,取粘米7份,糯米3份混合浸泡10小时后,碾成米浆,包好压干,再用手搓成粉粒,上笼(甑)蒸熟。蒸笼采用小竹筒或圆木筒穿孔,高约10公分,直径4公分,内套活塞。上蒸时,先将壶水烧开,再将小甑置于壶口,壶口以湿布密封,然后将粉粒、红糖、芝麻投入甑内蒸,1分钟左右即可。
稻香两头乌
精选上等的五花肉文火煮熟后,用中稻的优质稻草绑缚,经过6小时的秘制烹饪,出锅时稻草飘香、肉质色泽红亮,再将其放入烤箱瘦身,待烤至香酥软糯后出箱。
茶香两头乌
采用通城特产两头乌猪肉,肉质鲜美、肉香味浓,加上秘制手法烧制,再配上特级普洱茶,炸至表面酥脆,颜色红亮,肥而不腻。
大溪大白刁“一鱼两吃”
将新鲜银鲴杀好,用盐腌制片刻,腌好后将刁子鱼一半用油煎,一半清蒸,将清蒸好的一半出锅后淋上热油出锅即可。
手剥竹笋
药姑山竹林茂盛,古瑶民春季采新鲜竹笋留壳秘制,一年四季皆可食用,选用300克秘制竹笋加热摆盘,选腊肉切丁备用。干红椒、生姜、蒜蓉各5克,下锅爆炒,加山泉水熬制成汤汁,上席前淋汁。
黄精蒸鸡
将鸡处理洗净后放入沸水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放入汽锅中,加入葱姜、食盐、川椒、味精适量,再加入黄精、党参、山药,盖好汽锅盖,上笼蒸3小时即可。材料:野生黄精、党参、山药各30克,母鸡1只、生姜、川椒、食盐、味精适量。
特产
通城县特产众多,其中包括两头乌、本草天香油茶籽油、紫苏酱和银菊露饮料等。
两头乌
通城“两头乌”极具辨识性,黑头黑尾、体躯四肢覆白毛、额部有白色星斑、被上毛细且稀、鬃毛粗而硬。2012年8月,通城“两头乌”猪获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行列。目前,通城县已建立4个保护区及50个保种基地村,全县域内存有通城“两头乌”纯种母猪5200多头,每年以3万至5万头不等的数量向外销售通城“两头乌”纯种和杂种仔猪。
民俗文化
张家十伢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通城爆竹岭下屋张家有一机智人物,在家排行第十,被称为“张家十伢”。其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谋生在财主家打长工,受尽压迫与欺凌。然而,张十伢不屈不饶,勇敢机智地与财主及官吏斗争,以幽默、诙谐之举,每每置财主、官吏于尴尬之境,屡屡获胜。张家十伢的故事广泛流传于通城民间已有300余年。
1985年通过搜集、整理出版的《张家十伢的故事》,故事共计有“十伢出世”“初一拜观音”“戏县官”“县太爷认输”“堂上作证”“巧责财奴”“看打关”等百余篇。其内容短小精悍,人物形象生动,思想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通城花鼓戏
通城花鼓戏,又叫通城“打锣腔”,源于阳花鼓,明末清初由民间艺人王耍儿传入通城,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地方剧种将湖南岳阳花鼓戏的琴腔、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俗音乐以及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揉合在一起,集琴腔与川调之所长。花鼓戏用通城方言演唱,声腔有圻水、打锣、倒板浆、四平等四大主调,保存着“一唱众和”,无丝弦乐伴奏的原生态戏曲音乐特点。其中,创作的现代小戏《寡妇相亲》荣获第二届地方戏曲调演优秀节目奖(属此届最高奖)。
赛锣赛亮会
根据通城石南镇赛锣赛亮活动传承人之一 吴亚明的介绍,赛锣赛亮比赛是当地几百年来,持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活动时每家都把自己家的油灯,灯,这些照明工具贡献出来,进行赛锣、赛亮活动,寓意薪火旺。作为湖北省级非遗项目的“赛锣赛亮”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当地村民认为,只有火旺灯明,才能风调雨顺、人兴财旺。
风景名胜
综述
通城景区景点有九井峰生态茶文化园、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善源谷风景区、黄龙大山风景区、塘湖红色小镇、秀水游乐园、硒泉景点、锡山城市公园景区等。2022年,通城县累计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4.0%。其中乡村旅游经济收入17.23亿元,同比增长102.0%,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53.0%,同比增长23.2%。
通城县国家A级旅游景区
重要景点
黄龙山风景区
天岳黄龙山,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境内。黄龙山景观奇特,这里生态原始、空气清新、峰峦叠嶂、林木葱郁、溪涧密布、飞瀑丛生,流水清澈、秀丽风光、奇峰异石等,是一个江南水乡的世外桃源。黄龙山不但地貌奇特、山峦叠嶂、山高林茂、风景优美,清静旷远、并且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温16.7℃。
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园
九井峰茶文化生态园位于通城县沙堆镇港背村,园内拥有茶园步道、自行车赛道、老井遗址、茶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长廊等设施和景点,通过新建景观、发展民宿、丰富茶文化,九井峰茶文化品赏园建成了园地成块、茶行成带、道路成网、绿树成荫、山水相宜的优良生态茶园环境。该园区已连续四年拿到国家级茶园种植和车间生产深加工有机认证,通过国家“绿色、有机茶”双认证。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通城县名列其中。
2020年2月26日,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油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3月19日,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21年拟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地区公示名单。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