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华大学博士、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太赫兹生物学主题首席科学家、太赫兹主题专家。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2018年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奖。曾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现任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常超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60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件。同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等。国家卓青、优青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得工学学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清华大学综合奖学金,还获得了2010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荣誉称号。在科研之外,他还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曾任工物系研团总支副书记,研14班党支部书记,能源所学生党支部书记,并多次获得社会工作奖学金。于2010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而后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求学,并于2013年完成博士后工作。
工作经历
曾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学研究,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荣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IEEE国际会议APCOPTS、ICOPS的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TPC),第18届全国等离子体大会组委会主席。IEEE NPSS西安分会主席、IEEE高级会员。IEEE Trans. Plasma Sci. 客座编辑。空间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委员。
2023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年龄最小的是数学物理学部39岁的常超。
人物相关成果
获授权发明专利《网络安全态势分析检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20件。
相关成果: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抑制电子倍增、提高HPM窗击穿阈值的方法和技术。
高功率微波(HPM)在科研、民用和国防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HPM源须工作在真空状态,输出窗用于隔离内部真空和外界大气并辐射微波。HPM产生几十亿瓦峰值功率的微波传输至输出窗时,微波强场在窗真空侧触发电子倍增和等离子体雪崩,微波被吸收和反射、传输终止,窗材料击穿破坏。HPM输出窗击穿限制了HPM系统的最大辐射功率,已成为HPM技术进步的瓶颈和国际性挑战。
常超在国际上建立了HPM输出窗二次电子倍增、气体脱附层中等离子体雪崩理论模型,提出了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两种抑制电子倍增、提高HPM窗击穿阈值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明的超高功率容量窗,在几十亿瓦功率HPM实验中,证实可显著提高功率容量达4倍,突破了HPM系统功率容量瓶颈。研究成果获得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