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原名张易扬,1924年1月17日-2002年6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青田,中国香港男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作词人。
1947年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49年,到中国台湾取景拍《阿里山风云》,该片是日据时期结束后的首部台湾影片,也是张彻身兼编导的处女作。在台期间,张彻与蒋经国一见如故。1957年,他转向中国香港发展,执导的低成本影片《野火》票房失利,使其事业一度陷入低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60年加入电公司,先后编写了《无语问苍天》《鬼马保镖贼美人》《游戏人间》等剧本,还负责《桃李争春》《珍珠泪》2部电影的音乐。
20世纪60年代初,张彻在《新生晚报》开设专栏“何观影话”点评电影,受到邵逸夫的青睐随后加入邵氏兄弟,初任编剧部主任,直到1963年才再次做回导演。1964年,其编剧的电影《血溅牡丹红》在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1967年,其执导的《独臂刀》成为邵氏影业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影片,张彻也因此被称作"百万导演"。1970年和1972年,张彻先后凭借电影《报仇》和《马永贞》获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其中《马永贞》更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影坛首开“上海滩题材”之先河。同年,执导的电影《水浒传》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1973年组长弓公司,以台湾为拍摄基地,执导了《洪拳小子》《方世玉与洪熙官》等作品,一改刀剑武侠片的夸张虚假,力求真实可信。开创香港电影新的局面,也为日后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1983年,张彻创办长河公司,赴中国大陆拍摄了《大上海1937》《过江》《西行平妖》等作品。其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93年上映的《神通》。
1989年,他的香港弟子共同参演由吴宇森、午马执导的《义胆群英》,以纪念他从影40周年。2002年,获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同年,6月22日因肺炎于香港病逝,享年7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青田县,在上海长大,父亲是浙系军阀。20世纪四十年代初,张彻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时参加文化运动委员会而得到张道藩的器重,担任文运会专员,参加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后就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
演艺经历
初入演艺圈
1947年,他编写了人生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1949年,张彻等人去中国台湾取景拍《阿里山风云》,该片是日据时期结束后的首部台湾影片,也是26岁的张彻身兼编导的处女作。可惜保存至今的只有两本拷贝约20分钟,但张彻作曲,周蓝萍、邓禹平填词的影片主题曲《高山青》传唱至今。1951年,任台湾农教厂拍摄的政治宣传电影《永不分离》的编剧。在台期间,张彻经人引荐认识了蒋经国,两人一见如故。
1957年,张彻到中国香港发展。初到香港,执导了一部低成本影片《野火》。由于影片票房的失利,其事业陷入低谷,随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本名张易扬写小说,笔名何观写影评,笔名沉思写随笔。1960年加入电懋公司,先后编写了《无语问苍天》《鬼马保镖贼美人》《游戏人间》等剧本,还负责《桃李争春》《珍珠泪》2部电影的音乐。
进入邵氏
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彻在《新生晚报》开设专栏“何观影话”,指出当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正是歌舞片、黄梅调片兴盛之时,认为香港电影阴气太重,不够阳刚,指出要挽救香港电影,必须以阳刚破阴柔,随后引起了邵逸夫的注意加入邵氏兄弟,初任编剧部主任,直到1963年才再次做回导演,与袁秋凤共同指导电影《蝴蝶杯》。1964年,其编剧的电影《血溅牡丹红》在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1965年,在电影《鸳鸯剑侠》中分别担任制片人、美术指导、音乐、艺术指导4个职务,为他接下来拍摄电影积累足够多的经验;1966年,执导了人生第一部武侠片《边城三侠》。1967年,张彻执导了充满阳刚血性之气的影片《独臂刀》开创了用手提摄影机拍摄先例,此外张彻不仅在武打设计上寻求了新的突破,在剧本情节上也独具匠心,创下邵氏兄弟第一个票房过百万的记录,被称作“百万导演”。1968年执导了《金燕子》饰演金燕子。
1970年拍摄《报仇》获的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的影片《十三太保》中男主人公“五马分尸”的血腥场面成为张彻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同年,拍摄了《新独臂刀》。1972年,张彻拍摄了8部电影,包含类型丰富。其中他和鲍学礼联合执导的《马永贞》开创上海滩黑帮争霸复仇的故事模式,而该作品马永贞扮演者陈观泰也由此一炮而红,成为七十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武打影星当中最具武打实力的巨星之一,《马永贞》这部作品荣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同年,张彻执导的《水浒传》获得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1973年组长弓公司,以台湾为拍摄基地,先后拍摄了《方世玉与洪熙官》《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少林寺》等多部作品,一改刀剑武侠片的夸张虚假,力求真实可信。武术设计也多以真实武打套路为主,开创香港电影新的局面,也为日后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基础。
1976年上映的《八道楼子》,是邵氏兄弟为数不多的战争片。还提名第1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并获得“优等剧情片”奖。1978年执导了《南少林与北少林》同年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参与《五毒》的拍摄。
组建公司
19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兄弟组建长河公司,随后集中了大部分的弟子拍摄了《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1985年,受邀来中国大陆拍摄《大上海1937》,这部电影上映后在内地轰动一时,成为1987年最卖座的国产电影。1988年执导拍摄了《过江》。1989年,为纪念其从影40周年,他的弟子共同参演由姜大卫、李修贤策划,吴宇森、午马执导的影片《义胆群英》。1990年,张彻执导拍摄的《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美国《娱乐周刊》曾经将其评价为,全球最怪诞的电影第11名。 后拍摄了《江湖奇兵》《西行平妖》《神通》等作品,但通过《西行平妖》反映出暮年的张彻已难以跟上时代潮流,拍摄手法还是10年前的风格。
2002年获得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同年5月30日,张彻因肺水肿入香港将军澳医院,6月22日清晨7时30分,因肺炎在该医院病逝,享年79岁。
主要作品
执导作品
执导电影
执导电视剧
编剧作品
制片作品
出演影视
美术作品
音乐作品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张彻的阳刚路线大大扭转了港片的“性格”,开创了此后长期以男星为首的港片主流趋向,这方面的影响是胡金铨及其它导演不及的。《搜狐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