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题的吴姥姥,本名吴於人,女,1949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市,同济大学退休教授,自媒体博主。
吴於人中学时期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后在恢复高考时进入大学学习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吴於人到江西工学院(后改名为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任教,后调任至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硕士生导师。2007 年,吴於人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并担任首任站长。2010年,吴於人退休后担任一家科创实践基地顾问;2018年4月,吴於人以“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在抖音平台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开始科普短视频创作,并联合十余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2021年10月29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姥姥这“掌力”要练多久》,截至2024年2月27日,该视频获赞100.6万。2024年2月24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参加《2024山东卫视元宵开学礼》节目。
2001年,吴於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1月,吴於人入选2022年度百大UP主榜单;同年3月,吴於人作为“银发知播”群体的13位成员之一,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截至2024年2月27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抖音平台拥有粉丝539.6万,获赞2069.6万;在bilibili拥有粉丝174.5万,获赞729.1万,视频播放数1.1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於人1949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市,在中学时期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恢复高考后,吴於人进入大学学习,并选择了物理专业。
工作经历
大学毕业后,吴於人到南昌大学(后改名为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任教,后调任至上海同济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育技术硕士生导师。吴於人曾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物理学》;2003年,吴於人参与编写教材《21世纪网络版系列教材·大学物理》出版。
2007 年,吴於人在同济大学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和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并担任首任站长。工作站成立四个月,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2010年,吴於人退休后担任一家科创实践基地顾问,至2022年,由吴於人担任顾问的科创基地发展到上海多个地区,每年有一千名左右的孩子在基地进行研究活动。
科普经历
2018年4月28日,吴於人以“不刷题的吴姥姥”账号在抖音平台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同济70岁物理老教授成立不刷题俱乐部》,开始物理科普短视频创作,并联合十余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次年10月16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发布视频《厚着脸问废寝忘食的姥姥,金字塔图到底错在哪啦》,视频中吴於人讲解了一道以金字塔为背景的光线于影子的物理问题,截至2024年2月27日,该视频获赞77.6万。
2021年10月29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在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姥姥这“掌力”要练多久》,视频中吴於人演示了一个小型斯特林发动机的工作情况,截至2024年2月27日,该视频获赞100.6万。同年12月9日,吴於人受邀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啊,这就是太空》中,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堂“太空物理课”。
2022年8月20日 ,吴於人受邀出席上海科技节,“明日科技之星”代表走上科学红毯秀,并在科普红人大会发表“不刷题学科学”主旨演讲。
2023年6月9日,不刷题的吴姥姥与抖音集团等发布共创视频《往天上送一克的东西要花费一两黄金的价格,但为什么要坚持把陀螺仪送上去呢》,视频中吴於人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中讲解了关于陀螺仪的知识,截至2024年2月27日,该视频获赞99.3万。
2024年2月24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参加《2024山东卫视元宵开学礼》节目,并在节目中进行了趣味教学。
个人生活
吴於人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论文著作
自媒体作品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2021年11月,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获得网络关注。吴教授利用这些平台,向大家普及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吴教授的科普短视频中“脑洞大开”的道具,生动有趣的演示,以及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了全网上百万粉丝的关注。
2021年12月9日,吴於人受邀请参加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啊,这就是太空》节目。她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物理课”。
2022年9月8日,吴於人受邀参加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举办的“优秀创作者谈科普”专题活动,从坚持传播科学知识、研究用户真正需求做科普视频以及充分利用融媒体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科普创作经验。
2024年2月24日,不刷题的吴姥姥参加《2024山东卫视元宵开学礼》节目,并在节目中进行了趣味教学。
人物评价
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吴於人有意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设计实验内容时,也格外注重趣味性,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那些鲜活的现象,探究深层的科学规律。(新华网评)
在之年却选择“退而不休”,以网络平台为“教室”,以三寸屏幕为“黑板”,用最有趣的方式传播知识,播种美好。(新华社评)
吴於人的硬核物理科普,用“生活气息”十足的道具和通俗易懂的物理小游戏,为大家揭秘科学的真实模样,使物理变得生动起来。(北青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