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是一个金融与养老相结合、通过金融为养老服务的概念体系,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
2023年,养老金融首次被列入国家金融的重点工作。养老金融是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支柱重要内容,是由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管理的个人养老金业务,可以有效补充传统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不足,实现保值增值,也可以满足受益人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障基金使用需求。
养老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养老提供资金,还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改善养老金融发展大环境,引导养老金融朝着可持续、多元化、适老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历史发展
专属养老保险试点于2022年3月1日扩围至全国,截至6月底,累计实现投保19.6万件;养老理财试点今年3月1日扩围后,目前已有23.1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超过600亿元养老理财产品。随着养老储蓄试点的推出,养老金融服务将更加丰富多元,为百姓养老投资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2023年5月31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张忠宁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同年11月,养老金融首次被列入国家金融的重点工作。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有关情况。民政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发展养老金融相关举措。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针对发展养老金融,《报告》还特别提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印发了《加快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是金融监管总局派出系统首份针对养老金融发展的专属行动方案。《方案》框定了养老金融的范围,涵盖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服务、养老产业金融等领域。《方案》共29项具体举措,涵盖深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侧改革、创新推动养老金融服务、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养老金融专业化经营能力、强化养老金融发展监管引领五大方面。对于养老金融,《方案》明确了基本原则为强化党建引领、坚守发展定位、突出市场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市场导向,即遵循养老金融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商业可持续,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基础上,引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发展养老金融的内生动力,稳步提升养老金融供给质量。《方案》还制定了工作目标,通过3到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可持续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覆盖老、中、青等各类人群,较好满足城乡不同职业、各类业态、各类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养老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全面提升。
重要理论
养老金融大致又可细分为养老金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养老资金的管理和服务、养老产业的投资和融资等内容。
养老金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多支柱养老金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发展趋势,即作为第一支柱的法律强制的基本养老金,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作为第三支柱的基于个人意愿的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以及作为第四支柱的家庭养老支持等。多支柱养老金模式通过政府、单位、个人和家庭的多方责任共担机制,建立起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目前,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体系建设已经基本成型,一些细节政策也在不断落实和完善中。
养老资金的管理和服务
养老金制度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或完全积累制,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养老基金积累,特别是完全积累制下基金结余存续长达几十年,其间会有巨大的资金沉淀,面临保值增值的需求。如何通过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基金积累壮大,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重要。因此,养老金保值和增值等管理自然成为养老金融的重要内容。此外,金融机构针对个人养老需求而开发的专业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养老基金产品、养老保险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也是养老金融的重要内容。
养老产业的投资和融资
养老事业强调的是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养老产业强调的是由市场或社会力量提供非基本养老服务和产品。事业是产业的保障,产业是事业的延伸,养老产业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养老产业投资从资金端的视角解决金融资本如何参与养老产业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资本供给的活动,其出发点在于如何更好实现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由于养老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社会效益,因此有一些不以获利为目的的公益资金和政府基金也会参与进来。养老产业融资则从产业端的视角解决养老产业发展中的资本需求问题。养老产业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客观上需要通过各类融资手段支持产业发展,具体包括市场化融资手段,比如养老产业机构发行债券、上市、并购等;政策性融资手段,包括政策性金融债、政府贴息贷款等。
养老金融的现实应用
养老金金融
养老金金融是养老金融的基础与核心,中国已建立起包含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
养老服务金融
养老服务金融主要面向基本制度外的多样化自主性养老需求,按目的可将其分为个人养老财富管理业务和养老财富消费业务。前者主要包括养老投顾、财务规划和遗产规划,后者涉及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租赁贷款等业务。
养老产业金融
养老产业金融是指利用金融工具对养老产业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可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养老产业包含与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情感交流、社会活动相关的诸多业态,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可将其大致分为养老照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12个类别。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截至2022年底,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9.4万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20万亿元,充分彰显出中国养老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影响与意义
作为万亿元级的大产业,养老产业一方面能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能创造庞大的消费和投资市场。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于大力拓宽内需市场、实现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及解决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老有所养”是民生焦点,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养老问题。根据统计,《报告》全文共13次提到了“养老”这个关键词,另有7次提及老年人相关内容。其中,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一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当谈及2024年工作任务,十大工作任务中有五大项均涉及养老相关工作,包括养老金融、老年医疗、养老照护、养老服务、养老消费、适老化改造、养老科技、农村养老等领域。
针对养老金制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带来一份“关于促进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配置的建议”。周燕芳认为,90后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她建议,要加大税收激励,差异化设计,引导长期参与。比如优先对税收优惠激励不足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缴存期超过15年的90后年轻群体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放财政补贴,鼓励低收入年轻群体配置个人养老金、加强长期养老保障。另外,建议调增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至20000元,以加大EET模式(在补充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的一种企业年金税收模式)下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递延的激励效应,增加对中高收入年轻群体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