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第三届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称号。
人物经历
刘可钦现任海淀区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教近40年,她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富有前瞻性的创新,投身教育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主体教育实验,为新世纪初期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奠定实践基础;到带领中关村三小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变革,探索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再到参与千年大计,建设雄安校区,为名校带动薄弱地区教育转型提供有效路径。刘可钦始终以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受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人物评价
对待孩子
对待孩子,刘可钦是老师,是慈母,是朋友,又是引路人。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闪光点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能学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作为老师,其全部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思考、选择、创造、展示的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佳的我”。
对待数学教学
对待数学教学,刘可钦是艺术家,是思考者,又是开拓人。在书中的课堂教学赏析案例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一堂好课的真正内涵。
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教育就是一个成人作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它往往是在及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景当中发生,有时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在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应淡化功利,以长久的眼光,从容的心态,在给予孩子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和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练就健康、强健的体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感悟
“教育不是一味的批评、教化,而是一种激励、引导和召唤,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的沟通。作为校长,应该学会适当后退,不断把老师推向前台,激发老师的教育智慧。通过自己对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握,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育人和学习的快乐,是校长最大的成功和快乐.”
学术作品
主要著作有《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我要成为合格的我》等。
代表性论著有《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初探》《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变革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社会活动
2020年2月18日,参与教育节目《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入围北京市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
2020年11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1年6月17日刘可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