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隙硬皮马勃(拉丁学名:Scleroderma areolatum),别名马勃状硬皮马勃,是牛肝菌目、硬皮马勃科、硬皮马勃属的一种真菌。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澳洲、非洲等地。群生至簇生,偶单生,生长于林地、开阔地带及潮湿阴蔽处的土壤、腐殖质、朽木屑上。
网隙硬皮马勃子实体小,直径1~2.5厘米,球形或稍呈梨形,呈白色或黄色,下部平,有长短不一的柄状基部,其下开散成许多菌丝束,包皮薄,其上有细小紧贴的暗褐色鳞片,顶端不规则开裂。孢丝褐色,厚壁,粗2.5~10微米,顶端膨大呈粗棒状。孢子深褐色,球形,直径7~13微米,刺长1微米。孢子成堆时暗灰褐色。该物种通常在夏季至秋季出现,但其出现的时间会根据地理气候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该物种成熟时孢被破裂形成不规则开口,干燥的粉末状担孢子通过风力或雨水辅助经由子实体表面的开口向外扩散。
网隙硬皮马勃老熟后的子实体具有消炎止血的功效。网隙硬皮马勃有毒,食用该物种可导致呕吐、腹泻。除了引发胃部不适外,偶有重度中毒报告,表现为显著的视觉障碍,可能导致暂时失明,甚至出现晕厥,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
2018年5月22日,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网隙硬皮马勃在列,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广泛分布、个体数量多。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属名Scleroderma源自希腊语scler(意为“坚硬”)和derma(意为“表皮”),指代该类真菌具有坚硬(且厚实)的外皮。种加词areolatum源于拉丁语名词areola,原指乳头周围的环形区域,此处隐喻硬皮马勃属表面每片鳞片周围的浅色环状纹路,恰似豹斑纹理。
分类
网隙硬皮马勃隶属于牛肝菌目、硬皮马勃科、硬皮马勃属。截至2025年7月,GBIF显示硬皮马勃属共有70种,其中常见的物种有⽹隙硬⽪⻢勃(S. areolatum)、⾦⻩硬⽪⻢勃(S. aurantiacum)、橙⻩硬⽪⻢勃(S. aurantium)、⼤孢硬⽪⻢勃(S. bovista)、光硬⽪⻢勃(S. cepa)等。
网隙硬皮马勃于1818年由德国博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戈特弗里德·埃伦贝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首次在科学文献中正式描述,其拉丁学名为Scleroderma areolatum,该名称仍被广泛接受。Scleroderma areolatum的同义词包括Scleroderma lycoperdoides等。
特征
子实体:直径1~2.5厘米,球形或稍呈梨形,顶部钝圆;幼时光滑、革质,随后从顶端开裂呈鳞片状,最终显现豹纹,类似多疣硬皮马勃(S. verrucosum),鳞片在子实体顶部清晰,多边形、扁平或微锥形,宽不足0.1厘米,偶脱落,暗褐色与黄白色表面形成对比;幼时受摩擦或切割易变暗红色;包被厚约0.1厘米,幼嫩时肉质且具橡胶质感,干燥成熟后坚硬易碎,呈白色或黄色,切割时易变暗红色(幼时);顶端孔口开裂不规则,孔口明显但边界模糊。
孢子:孢丝褐色,厚壁,粗2.5~10微米,顶端膨大呈粗棒状。孢子深褐色,球形,直径7~13微米,刺长1微米。孢子成堆时暗灰褐色。
基部:常具短纵沟柄,长1~2厘米,近全埋,基部附菌丝及土壤残留物,黄色,光滑至微鳞片状。
气味:微甜、菌菇味或不明显;切开后气味浓烈,难闻。
分布范围
网隙硬皮马勃主要分布于北美、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澳洲、非洲等地,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湖南省、广东省、安徽、四川省、东海、江苏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云南省、北京、甘肃、山东、陕西、浙江、内蒙古自治区、辽宁、黑龙江省、山西等地。
生境
网隙硬皮马勃群生至簇生,偶单生,生长于林地(如落叶林地、针叶林地)、开阔地带(包括花园)及潮湿阴蔽处的土壤、腐殖质、朽木屑上。
习性
网隙硬皮马勃通常在夏季至秋季出现,但其出现的时间会根据地理气候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例如在英国和爱尔兰,该物种出现于七月到十二月初。
繁殖
网隙硬皮马勃成熟时孢被破裂形成不规则开口,干燥的粉末状担孢子通过风力或雨水辅助经由子实体表面的开口向外扩散。
保护
2018年5月22日,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网隙硬皮马勃在列,其评估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广泛分布、个体数量多。
用途
网隙硬皮马勃老熟后的子实体具有消炎止血的功效。
危害
网隙硬皮马勃有毒,食用该物种可导致呕吐、腹泻。除了引发胃部不适外,偶有重度中毒报告,表现为显著的视觉障碍,可能导致暂时失明,甚至出现晕厥,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