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奥廖尔战役
编辑:浩

奥廖尔战役(俄语:Орло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代号: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是指1943年7月12日至8月18日,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联红军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左派向奥廖尔地区德军所在地实施的进攻战役,其战役目的是粉碎德军奥廖尔集团并肃清奥廖尔突出部残敌。

1943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为摆脱困境,决定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地域实施代号为“堡垒”的战役,企图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明德军企图后,决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防御。经过交战,德军“堡垒”计划被迫终止,苏联红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北线最先转入反攻,反攻过程中爆发了奥廖尔战役,最终苏军取得胜利。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3个方面军参加战役的有人员约130万,火炮和迫击炮21000余门。德军为中央集团军群,有人员近60万,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门。1943年7月12日,苏军西方面军左派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在空军支援下对防守奥廖尔地域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突然发起进攻。7月15日,中央方面军右派转入反攻,向德军奥廖尔集团南翼实施突击。为粉碎德军改变兵力劣势的企图,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战略预备队进入交战。7月29日,苏军收复博尔霍夫;8月5日解放奥廖尔;8月18日前出到布良斯克东郊,战线向西推进150公里。

此次战役,苏军粉碎德军15个师,歼敌20万人,击毁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州防线,但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近43万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战争背景

堡垒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于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实施的战略性防御和进攻战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为摆脱困境、防止轴心国集团土崩瓦解,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进攻,以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考虑到德军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地域所处的有利态势,决定实施代号为“堡垒”的战役,企图从南、北两面向该突出部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军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尔后向苏军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向东北方向发展进攻。

为发动这一战役,德军动用了中央集团军群第9、第2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集中了苏德战争70%的装甲师和65%以上的作战飞机,总兵力达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700辆、飞机2050架,其中包括“虎”式、五号中型坦克和“象式重型驱逐战车”式强击火炮,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等大量新式技术兵器。

苏军反攻

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明德军企图后,决定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暂时转入防御,在防御战中消耗敌突击集团,为转入反攻和战略总攻创造条件。K.K.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奉命抗击德军从奥廖尔方向的进攻,N.F.尼古拉·瓦图京大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抗击德军由别尔哥罗德市地域的进攻;完成防御任务后,在奥廖尔方向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转入反攻。苏联元帅G.K.格奥尔基·朱可夫和AM.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各方面军的行动。会战开始前,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有133.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辆、飞机2172架。

之后,担任战略预备队的草原军区(1943年7月9日起改称草原方面军,司令为I.S.伊万·科涅夫上将)在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后方展开。会战经过会战按苏联红军的行动性质可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防御阶段(1943年7月5日至12日),德军原定7月5日3时发起进攻,由于各突击集团集中地域遭苏军炮火反准备,被迫推迟到5时30分至6时发起进攻。当日,德军即把用于“堡垒”战役的基本兵力投入交战,企图以装甲师的“撞击”突破苏军防御并逼近库尔斯克。双方在地面和空中展开激烈交战。苏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击退敌人多次冲击。至7月10日,德军在苏军中央方面军地带内的进攻受阻,仅楔入苏军防御纵深10至12公里;在沃罗涅日方面军地带内对库尔斯克州突出部南正面的进攻也告失败,遂向奥博扬和科罗恰方向进攻,受挫后将主力转移到普罗霍罗夫卡方向,企图从东南方向夺取库尔斯克。苏联红军统帅部识破德军企图,决定对敌楔入集团实施反突击。

为此,大本营调预备队(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近卫第5集团军另2个坦克军)加强沃罗涅日方面军。1943年7月12日,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域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遭遇交战,双方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1200辆。经激烈战斗,苏军获胜;德军损失坦克400辆,1万余名官兵被击毙。德军在突出部南正面最远推进仅35公里,尔后其基本兵力被迫转入防御。

苏军击退德军后,以6个方面军计31个集团军实施了两次进攻战役。一次是代号为“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奥廖尔战役。

战前准备

战役目标

奥廖尔战役的企图是以3个方面军分从北、东、南三面对奥廖尔实施向心突击,以割裂德军奥廖尔集团,并予以各个歼灭。

军事力量对比

苏联红军组建了4个突击集团:1个在西方面军左派,2个在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带,1个在中央方面军右翼。苏军3个方面军参加战役的有人员约130万,火炮和迫击炮21000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辆,飞机3000余架(包括远程航空兵飞机)。在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各主要突击方向的某些地段,每公里布置了正面火炮和迫击炮200至260门和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13辆以上。

奥廖尔突出部守敌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其编成内有人员近60万,火炮和追击炮7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1200辆,支援地面军队行动的作战飞机可能有1100余架。德军据守奥廖尔地域已近两年,在此建立了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有完善的野战工事、工程障碍物和地雷障碍物配系。

战争经过

1943年7月12日,苏联西方面军(司令为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上将)近卫第11集团军(司令为伊万·巴格拉米扬中将)各兵团和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波波夫上将)转入进攻。空军第1(司令为格罗莫夫空军中将)、第15(司令为瑙缅科空军中将)、第16集团军(司令为鲁坚科空军中将)航空兵为支援进攻军队,于当日出动2174架次,并在空战中击毁德机86架。近卫第11集团军,加强数个坦克军,于两日内突破德军防御战术地幅,并向纵深推进约25公里。该集团军在扩张战果时,从西北和西面包围了博尔霍夫地域德军集团,同时向南推进,造成了切断德军由奥廖尔地域退却之路的威胁。

1943年7月13日,西方面军第50集团军(司令为博尔金中将)发起进攻,从西面保障近卫第11集团军。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61(司令为别洛夫中将)、第3(司令为亚历山大·戈尔巴托夫中将)、第63集团军(司令为科尔帕克奇中将)从东面向博尔霍夫、奥廖尔展开进攻。至7月13日日终前,该方面军楔入德军防御8至15公里。德军统帅部为使其坦克第2集团军免遭击溃。开始将第9集团军一部兵力从奥廖尔至库尔斯克州方向仓卒调到该集团军地带。

1943年7月12至18日,德军由第9集团军调出4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从而加速了苏联中央方面军任务的完成。7月15日,中央方面军右翼和中央各集团军第48(司令为罗曼年科中将)、第13(司令为普霍夫中将)、第70集团军(司令为加拉宁中将)向克罗梅总方向实施了突击。德军企图扼守奥廖尔突出部,急忙从苏德战争其他地段调来7个师(包括3个坦克师)。德军实施了猛烈反突击,力图阻止苏联红军前进。苏军航空兵的兵团和部队对击退德军反突击起了重要作用,法军“诺曼底”航空大队飞行员与苏联飞行员并肩奋战。为增强突击力量和扩张战果,苏军统帅部使用了战略预备队

1943年7月19日,苏联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在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地带内奥廖尔方向与德军进入交战。次日,苏联第11集团军(司令为伊万·费久宁斯基中将)在西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和第50集团军的接合部与德军进入交战。7月26日,苏联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列柳申科中将)在近卫第11集团军地带内与德军进入交战。苏联近卫第11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向南挺进,迫使布良斯克方面军左派和中央方面军右翼的德军开始将其军队西撤。至7月底前,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第61集团军在近卫第11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配合下,粉碎了德军博尔霍夫集团,并于7月29日解放了博尔霍夫市。第3、第63集团军在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配合下,前出到奥廖尔接近地,中央方面军突击集团则前出到克罗梅接近地。8月5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廖尔。苏军在追击退敌时,于8月18日前,进抵德军在布良斯克接近地预先构筑的“哈根”防御地区。

战争结果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粉碎德军15个师,歼敌20万人,击毁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州防线,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近43万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1943年8月5日,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市获得解放这一天,莫斯科第一次鸣放礼炮,9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奥廖尔”荣誉称号。数千名士兵、军官和将军得到政府奖励。

战争影响

德军在战役中没有完成攻占库尔斯克、拉平战线的既定目标,更没有掌控东线的战争主动权,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兵员与装备,特别是兵员的损耗使得饱受兵源不足的德军雪上加霜,之后再想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几无可能。因此,德军是完全的失败,再也无法扭转整个东线战局。

苏联红军虽然在此战中损失高于德军,也没有完成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目标,但是源源不断的后援使其在遭受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仍能按照计划跃出防线对当面的德军发起全面反攻,并且收复了大片失地,杀伤了大量的德军有生机动力量,彻底扭转了苏德战争的态势,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苏军是此战当之无愧的胜利者。此外,奥廖尔战役还为之后苏联向西方向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会战标志着苏德战争进程完成了根本转折。德军从此完全丧失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战略主动权完全转人苏联红军手中。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对德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摧毁了德军的士气和斗志。德国丧失了对盟国的控制力,法西斯阵营内部分歧加剧,从而为其政治及军事危机的总爆发埋下伏笔,并最终导致了法西斯主义的覆亡。会战中,苏军最高统帅部在组织方面军群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取得了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经验;新编组的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大战果的梯队;航空兵彻底夺取了制空权。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奥廖尔战役.新浪网.2024-10-24

Орло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pamyat-naroda.2025-07-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库尔斯克会战(图).搜狐.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