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是国家航天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于2004年6月2日成立,位于海淀区,主任为关锋。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要负责月球与行星探测领域战略规划、系统论证、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以及科学数据及月球样品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知识产权管理、科学普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工作。2019年6月3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截至2025年2月,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累计组织了8次月球科研样品评审会,发放样品量超8.55克。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导了嫦娥工程,并实施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成功完成了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等系列任务。此外,还组织并开展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探月工程四期)、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和首次小行星防御在轨演示验证任务等实施方案论证,推进工程立项实施。
历史沿革
2004年6月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成立。2019年6月3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2023年2月18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领导赴六院铜川试验中心建设现场调研。2025年4月1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了“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
2025年7月,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五家单位联合倡议,20名中国院士与31名国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
机构治理
组织结构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隶属于中国国家航天局。
管理层
机构职责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要承担探月工程总体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技术、总体设计和实施工作;拟定总体方案和研制程序,制订研制总要求和总体技术文件、工程和研制计划,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管理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和预先研究工作;编报重大专项及型号项目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对工程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承担工程相关的新闻宣传、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市场开发与服务等工作;管理工程的文件、资料、档案等。
交流合作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牵头中俄国际月球科研站联合研究;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受中国国家航天局委托,组织开展月球样品的联合研究、信息交流、展览展示以及科学数据的分发等工作。
2023年,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成员与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开展技术交流。
工程实施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导实施的嫦娥工程实现三个阶段突破:绕月探测(2004年嫦娥一号);月面着陆(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采样返回(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截至2025年,通过8次评审会向16家机构发放8550.4mg月球样品。
科研成果
2022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组织实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IAF World Space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