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科,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运城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原院长。
1985年7月至2000年9月,白中科在山西农业大学担任教师;2000年10月至2004年11月,白中科任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2004年12月起,其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24年12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2024年“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创新”学术交流会在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白中科出席会议。
白中科持续从事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项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截至2022年9月,白中科教授带领团队持续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提出了原创性“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五元共轭论。他主编/副主编教材8部、专著9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EI论文80余篇。
白中科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校级“地载学体,质蕴师恩”我爱我师十佳优秀教师(2013),北京市教学名师(2015),校师德先进、优秀共产党员(2018),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2018)、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2019),“北地先锋”十佳教育工作者(2020),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教学名师和团队(202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85年6月,白中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林学系,获“林学”专业、“农学”学士;1993年7月,其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获“土壤学”专业“农学”硕士学位;1998年1月,白中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资源学院,获“农业环境保护学”专业、“农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年7月至2000年9月,白中科在山西农业大学担任教师;2000年10月至2004年11月,白中科任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2004年12月起,其任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2024年12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2024年“生态修复技术与实践创新”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战略院生态修复中心名誉主任、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白中科出席会议。
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五届全国生态工程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生态修复研究生学术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7所高校院所的百余位硕博士生和20名评审专家齐聚金陵,中国地质大学白中科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潘镇院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2025年8月,在《中国新闻周刊》杂志中出现的对于如何进一步科学治沙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白中科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存在“生态修复的形式主义”。比如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的形象工程,要求“大种树、种大树”,强行推进,劳民伤财。
社会任职
主要作品
综述
截至2022年9月,白中科教授带领团队持续进行理论与技术创新,提出了原创性“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五元共轭论。他主编/副主编教材8部、专著9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EI论文80余篇。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SCI/EI及国内学报级论文100余篇,其中,《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获中国土地学会成立40周年《中国土地科学》创刊以来40篇优秀论文之一。
论文
专著
白教授主编《土地复垦学》《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整治野外综合实习》《土地整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土地复垦认知与传承》等教材5部,有效解决了教材与实践技能考核缺失问题,形成了文史哲相融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培育的有效协同。
制定标准
白中科带领团队支撑自然资源部起草出台土地行业标准11项。
科研项目
白中科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攻关项或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了自然资源部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站(2011)、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在中国率先创办了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白中科教授长期关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问题,带领团队主动聚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野外科学观测站、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参编学科发展报告21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升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以及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做出突出贡献。他牵头制定了土地资源管理(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办土地整治工程专业(2017),并获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022),已在14所高校推广。他主持的“面向国家需求的土地整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R1),参与的“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创建及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22,R2)。
白中科长期从事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环境影响评价等教科工作。白中科带领团队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传播60余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其中,黄土高原特大型煤矿区30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2017,R1),中煤能源平朔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奖(2018,R1)。
学术贡献
白中科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参编教材8部,提出了“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范-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一体化互检模式,有效解决了教材缺失和实践技能考核缺失的难题。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提升北京市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率先开办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主编专著8部、副主编专著6部,通过大量的实践,提出了工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五元共扼”论。主编专著8部、副主编、参编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EI论文80余篇,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SCI/EI及国内学报级论文100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土地管理行业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11项。研究成果在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西北荒漠100多个矿山应用。
人才培养
白中科教授每年承担本科生《土地复垦学》《土壤学》《土地整治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导论课》《土地综合整治实习》等课程教学任务,研究生《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土地综合整治专题》《土地资源管理专题》《土地科学发展专题》《资源环境管理专题》等课程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连年被学生评为优秀,已累计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58名。
社会活动
2022年4月19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在测试楼217会议室举办青年教师托举工程暨“教学名师讲坛”第五期活动,邀请该校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白中科学教育授作“把科教创新的文章写在大地上”讲座。白教授从六个方面分享人生经历,还谈及与恩师情谊、人生起伏、教书育人感悟及科研经验,强调高校科研成果应向教学转化。讲座后,白教授与学院教师热烈讨论。
2024年10月19日,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第八届战略家论坛举行。论坛中,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白中科教授,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王根厚教授,战略院原常务副院长于光研究员,战略院常务副院长葛建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与鞠建华研究员开展对话研讨。
获得荣誉
相关评价
白中科学教育授忠诚党的教学事业,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薪火相传,与学生彼此成就,从育德到育才,从科研到教学,探索了一套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促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地质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