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山海》是赵德发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于2019年第三期《人民文学》头题刊发,同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经山海》是一部书写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伟业的现实主义小说,诠释了“乡村兴则国家兴”的时代主题。主人公吴小蒿,工作十年后,通过干部招考,去了山海相间的楷坡镇担任副镇长。七年的经山历海,她依靠组织,深入群众,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基层干部。
2019年8月,《经山海》获得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之后该书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2020年3月23日,根据《经山海》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创作背景
作者背景
赵德发于1955年出生在鲁东南的一个山村,因为家贫,十四岁辍学,初中只上了四个月。后来做了十年乡村教师,又当了八年公社、县委干部,三十三岁去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从此走上文学道路。1991年,赵德发到日照市工作,从此亲近大海,感受海风。赵德发曾到一家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参加过风暴潮袭来时的抢险,曾到渔村采访,随船出海打鱼。因为掌握大量素材,才写出了长篇小说《人类世》等作品。 赵德发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通腿儿》和系列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等。
创作过程
2018年年初,赵德发受到《人民文学》邀约创作一部反映新时代的长篇小说,他深感这是自己的使命,认为真切感受、认真观察时代,记录时代样貌、传达时代精神是作家的重要任务,这一约稿激活了他的生活积累,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但他也清楚,要反映新时代,自己以往的积累远远不够。于是,他踏上采访行程,前往沂蒙山区,在众多有着光荣历史的村庄了解精准扶贫成就与乡村振兴进展。一位村支书讲述以前乡里干部进村办事常吃午饭让他发愁,如今干部谈完事就走,其愉悦神情深深感染了赵德发,他将其写进了小说。他还采访多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看到群众对他们的尊敬与亲如一家的样子,十分感动,感慨历朝历代难有如今政府真心实意让穷人脱贫之举。
在日照市,赵德发采访沿海乡镇干部、渔民,了解渔业生产现状与问题以及转型升级举措。他听渔民诉说海洋资源枯竭、出海常赔本的焦急,乘船看到“海洋牧场”及大型全潜式深海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下海利用黄海冷水团大量养殖三文鱼,意识到时代变化巨大,蓝色海洋增添诸多内涵。除了采访,赵德发平时也注重观察积累时代生活。身为作家,他葆有好奇心,了解新生事物,体验新生活方式,常听常记网络流行语言。他笔下吴小蒿的闺蜜、女儿点点言行都很“潮”。有青年读者称其小说“没有老人斑”,他认为作家老了脸上可以有老人斑,但作品里不能有,听了这话比得奖还高兴。
经山历海、深入生活后,赵德发对新时代有了更深体认,感受到推动时代前进的排山倒海力量,熟悉了乡村振兴中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于是,他以黄海之滨的小镇为故事发生地,以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的乡镇女干部为主人公,创作了二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经山海》。
主要内容
从城市到山海
吴小蒿出身卑微,迫于无奈嫁给县长的儿子由浩亮。婚后丈夫花天酒地,甚至对她拳打脚踢,只有可爱的女儿是她唯一的安慰。除了不幸的婚姻,她在事业上也饱受蹉跎。吴小蒿本来在区政协工作,但辛苦编撰的《隅城文史》无法出版令她心中五味杂陈。她以史书中记载的仁人志士为榜样,深感人生短暂,实在不愿意混日子,于是不顾亲人好友的反对,参加去乡镇任职的考核并顺利通过,她仍带着“让家乡更好”的朴素愿望,踏上返乡列车,故事由此展开。
初到楷坡
初到楷坡,吴小蒿便一头扎进了基层那些看似琐碎的事务中。石湾村唯一的机井坍塌,水源断绝,村民们为了争抢有限的水源,情绪激动,甚至大打出手。吴小蒿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她深知水对于村民的重要性。她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区水利局,一遍又一遍地陈述石湾村的困境,请求支持。但水利局的资源有限,审批流程繁琐,事情进展并不顺利。无奈之下,吴小蒿想到了网络,她尝试通过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各界讲述石湾村的遭遇,呼吁大家捐款。直播过程中,她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村民的担忧和对解决问题的急切。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20万打井费逐渐凑齐,石湾村的水源问题有了希望。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同样艰难。吴小蒿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86户人家,每一家都需要详细登记信息。她常常遭遇闭门羹,被恶犬追赶,甚至被醉汉辱骂。有一次,她刚踏入一户人家的院子,一条大狗便狂吠着冲了出来,吓得她脸色苍白,连连后退。但她没有放弃,稍作镇定后,继续前行。还有一回,她遇到一个喝醉的村民,对方不仅不配合,还对她恶语相向。吴小蒿强忍着委屈,耐心解释。在走访过程中,她学会了入乡随俗,蹲在灶台边,和村民一起扒拉两口地瓜干,然后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填表工作中。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吴小蒿本想通过投影放PPT,生动形象地向村民介绍扶贫政策和计划,可灯泡却突然烧坏,村民们见状哄堂大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吴小蒿没有慌乱,她迅速调整策略,点起马灯,用当地的土话向村民们说道:“扶贫不是发钱,是给路子。咱得靠自己的双手,找到脱贫致富的办法。” 她的声音坚定有力,在昏黄的马灯光下,村民们渐渐安静下来,开始认真聆听她的讲话。
乡村突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小蒿已适应基层的生活,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渔民们的生活愈发艰难。吴小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定深入了解情况。于是,她跟随船老大贺成广出海,在汹涌的大海上颠簸了三天两夜。出海的日子里,风浪拍打着渔船,船身摇晃得厉害,吴小蒿晕动病晕得厉害,却强忍着不适。当渔网撒下,满心期待着丰收时,拉上来的却只有寥寥几条鱼。看着这一幕,渔民们的脸上满是绝望,有人甚至跪在甲板上痛哭流涕。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吴小蒿的心,她更加坚定了改变渔业现状的决心。回到镇上,吴小蒿四处奔走,邀请省海洋大学的教授前来考察。经过多方努力,最终选址在潮里村外15海里,建设全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智能网箱 “深蓝一号”。在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资金、技术、村民的顾虑等问题接踵而至。吴小蒿一家家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劝说他们以渔船入股。她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入股的好处,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终于,村民们被她的真诚和坚定打动,纷纷响应。首批20万尾三文鱼投苗那天,鞭炮声震耳欲聋,盖过了海风的呼啸,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小蒿在曲阜孔林看到了千年黄连木,那挺拔的身姿、繁茂的枝叶,让她深受触动。她想到自己所在的楷坡镇,虽名为楷坡,却连一棵楷树都没有。于是,她决心让 “楷坡” 名副其实。说干就干,她四处筹集资金,购买了三百万棵楷树苗。树苗运输成了大问题,她多方协调,最终靠火车皮将树苗拉到了海边。然而,盐碱地改良又是一道难题。吴小蒿没有退缩,她组织村民一车车地运来黄河泥沙,一袋袋地搬运有机肥,还特意从曲阜市运来 “圣土”,将这些混合在一起填坑。在这个过程中,吴小蒿和村民们一起劳作,她不顾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衫,依然干劲十足。经过三年的悉心照料,在春雨的滋润下,淡紫色的楷花第一次开满山梁。村民们看到这漫山遍野的楷花,兴奋不已,吴小蒿抓住这个机会,将 “楷花节” 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深蓝一号即将验收之际,台风 “利奇马” 正面登陆,来势汹汹。吴小蒿深知深蓝一号对于渔民们的重要性,她不顾危险,带领党员突击队连夜奔赴海边,加固锚链。狂风呼啸,海浪滔天,八米高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地袭来。吴小蒿在风浪中奋力工作,突然,一个巨浪将她卷入海中,她在冰冷的海水中拼命挣扎。就在这危急时刻,贺成广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拽回。那一夜,全镇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人退缩。第二天,当阳光洒在海面上,人们惊喜地发现,网箱安然无恙,三文鱼在网箱中欢快地跳跃。村民们第一次领到分红时,老人们颤抖着双手数着钞票,激动地说道:“共产党真给咱打鱼咧!” 那一刻,吴小蒿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浪尖上的抉择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吴小蒿。母亲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 ICU。每天高达一万多的治疗费用,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吴小蒿喘不过气来。弟弟在电话那头焦急地嘶吼:“再不回来签字,后果自负!” 吴小蒿听着弟弟的话,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满心都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担忧。然而,就在她沉浸在痛苦之中时,“省级脱贫验收组下午到镇” 的电话突然打来。吴小蒿愣了一下,随后迅速抹干眼泪,转身踏上了返程的路。她知道,此刻镇上的脱贫工作更加重要,还有许多人在等着她。
母亲出院那天,吴小蒿跪在轮椅旁,泪流满面地说道:“妈,山里还有更多人等我。” 母亲看着女儿,眼中满是理解与心疼,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吴小蒿深知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她的心中装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楷树成林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楷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坡上,三百万棵楷树枝繁叶茂,微风拂过,掀起阵阵紫花雨,美不胜收。深蓝二号、三号相继投产,三文鱼年产量达到4000吨,冷链车直接开进港口,将新鲜的三文鱼运往全国各地。曾经外出打工的石小芹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回村开了 “海的女儿” 美甲店。渔家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年轻人骑着共享电动车在街巷中穿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最后一户贫困户石大勇,靠着网箱分红和老婆的海鲜饺子馆,成功摘掉了穷帽,生活越来越好。
在楷树林剪彩那天,吴小蒿将第一批写着 “山海经” 字样的文创书签发给孩子们,她微笑着说:“你们才是楷坡下一棵棵大树。” 此刻的吴小蒿,已不再是当初那株随风飘摇的小蒿草,她在这片土地上历经风雨,茁壮成长,成为了守护一方的栋梁。她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这三年的付出与努力,都化作了如今楷坡镇的美好画卷,这是时代写给乡土的一封深情情书。
角色介绍
资料:
作品鉴赏
内容鉴赏
《经山海》以滨海乡镇的民俗文化为墨,氤氲着山风与海韵。海滨渔村与山村的传说、掌故、逸闻,被作者一一收进“历史”的长链,既承续传统,又彰显价值,留下清晰的文化刻痕。楷坡镇因昔日遍植黄连木得名;楷树乃圣树,干疏而劲,枝繁叶茂,自古象征尊师重道,后来更喻指那些品德高峻、堪称楷模的人物。小说中的楷树,正暗合主人公吴小蒿——她踏遍崇山巨浪,终化作迎风挺立的一株楷树。丹墟遗址是楷坡镇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存,吴小蒿力推的考古发掘,不仅护住文物,更梳理隅城古老的文明基因与文化血脉,为后人添一份自信。香山遗美源自清代香山石屋农人拾金不昧,虽贫而德高,遂得此誉;斤求两则以锣鼓演算斤两,其诚信寓意正如“老腰鼓”所言:“称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楷坡镇这些古老遗存,无不蕴含深沉的历史意味与现实的启示。
《经山海》还深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丰富意蕴。小说伊始,吴小蒿到“鳃岛”检查渔业安全,引出“鳃人”传说。原本“鳃岛”和“鳃人”对历史专业出身的吴小蒿仅是传说而已。接风酒宴上,她惊讶地看到镇长贺成收的“鱼鳃”:“在贺成收仰脸时,阔大的下巴底下,露出了左右两片紫斑,又窄又长,触目惊心。”后来,吴小蒿又注意到,作为“鳃人”的后代,贺成收不仅没有退尽鱼鳃,而且水性极佳。“鳃人之旅”中,他不戴头盔,一头扎进海中;“天文大潮”中他连人带车一齐栽进大坝缺口,却奇迹般的生还。不仅贺成收,楷坡镇的另一号人物慕平川也是鳃岛之人,传说他是海盗的后代,因仰慕陆地,改名为“慕平川”。慕平川为人凶狠残暴,人送外号“虎鲨属”。“鼬鲨”的行为做派也像极了海盗,为显示其强悍与威风,将神佑集团建在凶险之地“霸王鞭”的把柄处;他对自己人讲究孝道,讲究情义,对其他渔民却长年欺压、无情剥夺。
除却这些世故、传说,小说还记录了渔村的种种风俗习惯。古语讲“天下至计莫如食,天下至险莫如海”,靠大海为生的渔民,莫不敬畏大海。“一寸三分阴阳板,隔壁就是阎王爷村”的俗语,凸显了出海捕鱼艰苦凶险的一面,并由此衍生出很多忌讳和讲究。除了不能说“翻”“沉”“住”等晦气之字,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放在碗上,因为筷子象征船,碗象征礁石,那样放筷子会触礁。女人不能上船,渔民上船后,不能在船头大小便,不能光着身子睡觉,因为那样会冒犯海神娘娘。正因为大海诡异多变,没有机器船的时代,“船老大”身价很高。他们航海捕捞经验丰富,会看风向、看云形、看海水颜色,能预测未来天气,辨别航海风向,判断鱼群多少。船老大们专权独断,气概豪迈,备受崇拜。“挂心橛”则写出了渔民对亲人的眷恋与牵挂——“过去渔民出海打鱼,在望不见村庄的时候,就用陆地上的一些突出物作地标。楷坡沿海渔民打鱼回来,一见到这座小山从海面上冒出来,就知道快到家了,安下心了,所以就把这山叫挂心橛,意思是自己的心挂在上面”。
文体鉴赏
从文体上说,《经山海》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思想厚重、令人回味的长篇小说,是作家“在生活内部深入持久的行走与感悟,既要对现实生活完整把握,又要有穿透复杂生活的能力”的结果。面对广阔、复杂的社会现实,不是漂浮于问题和现象的表面,更不是仅浮光掠影地反映某些 即时性和应激性的时代情绪,而是全面、深入地去观察、探索和体悟。诚如赵德发所言, “吴小蒿不是意念的产物”,他出生于农村, 从25岁起就在公社、县委工作,成为专业作家后,一直关注农村,对乡镇干部比较了解。
《经山海》是一部写新时代的作品,新时代就是现在时,必须贴近现实,反映当下。小说中的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环卫一体化、拆迁等诸多事件,都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可以说是“生活进行时”。以文学的、审美的方式反映正在发生的新时代,对作家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结构鉴赏
《经山海》的结构艺术极为出色。如何处理好如此迫近、芜杂的当下经验,不流于肤浅和浅薄,不仅要有一种当代意识直面“现在”,更要有一种历史的和哲学的眼光。《经山海》叙述的时间跨度为七年,故事林林总总,为此作家特意采用了“历史上的今天”这一结构来驾驭。
语言鉴赏
《经山海》呈现出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赵德发对语言的认真与严谨,从他的散文中可以窥见,《经山海》更让我们见识了他对语言要求的苛刻。大致而言,小说主要有三种叙述语言,第一种是围绕吴小蒿所见所思、所作所为而构架的主体叙述,这部分多采用作家常用的叙述语言,典雅而优美;第二种是描述海滨山村、渔村百姓的日常见闻和交往,多采用当地的土语方言,颇有民间文学味道;第三种是吸收了当下的流行语,主要描述吴小蒿“闺蜜”们和女儿点点的言谈举止,尤其是以点点的语言为代表性。
出版发行
所获荣誉
以上仅举例部分
影视改编
2020年3月23日,根据《经山海》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该剧以王丽坤、张国强饰演的基层党员工作生活为主线,聚焦基层党员在工作岗位中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的真实段落,组成一部有笑有泪的新时代基层人的平凡故事。
相关评价
赵德发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经山海》可以说是他的跨越与转型之作。赵德发在《经山海》中以扎实的笔触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干部的成长故事。在塑造时代新人、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上具有思想价值和独特的现实意义,是对时代主题的有力回应。同时,该作品在艺术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探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评)
《经山海》是深具“新时代情境气象、新时代精神气韵、 新时代人物气质”的现实题材作品。(《人民文学》 评)
《经山海》的叙述架构具有艺术创新性价值和强大的叙述逻辑功能。在每一章的开篇部分,首先映于读者眼帘的是“历史上的今天”与“小蒿记”“点点记”三部分所在组成的“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是一种关于民族、国家与世界性意义的“大历史”;“小蒿记”是吴小蒿关于个人、家庭与工作有关的“小历史”,而“点点记”则是进一步收缩范围的吴小蒿女儿点点的个体生命“小小历史”。“大历史”叙述背景不仅为《经山海》带来宏阔的精神视野和历史意识,而且为吴小蒿的“小历史”提供了诠释的思想底色和命运发展的历史大逻辑。重要的是,三部分所组成的“大事记”平等并置,构成了一种彼此联动贯通的历史脉搏和精神隧道,让读者得以窥见当下现实之过去与未来,从而打通了一条当下现实主义审美叙事的历史路径。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大事记”又与故事主人公吴小蒿的“历史”专业背景吻合精神。正是每一章点题的“大事记”,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流变。(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